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重修玉篇

重修玉篇

三十卷。南朝梁陈间顾野王(519-581)撰。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今江苏吴县)人。博学,通经史,精于天文、地理、文字音义。在梁朝为临贺王萧正府记室参军,入陈官至黄门侍郎。著有《建安地记》、《玉篇》、《尔雅音》等书。《玉篇》是一部按汉字楷书形体分部编排的字典,成书于梁武帝大同九年(534)。顾氏自叙云:“六书八体,今古殊形,或字各而训同,或文均而释异,百家所谈,差互不少。字书卷轴,舛错尤多,难用寻求,易生疑惑。猥承明命,预缵过庭,总会众篇,校雠群籍,以成一家之制,文字之训备矣。”由此可知,顾氏是奉梁武帝之命而撰《玉篇》的,其宗旨是要综合群书,网罗众释,澄清是非,校正错误,写成一部较《说文》、《字林》更为规范、完备而适用的字书。与《说文》相较,《玉篇》确有许多改进:第一,从编排方法上看,虽然沿用部首体制,但是变动不小,删去“哭”、“”、“書”、“教”、“眉”、“白”、“”、“饮”、“后”、“介”、“弦”十一部,增加“父”、“云”、“喿”、“冘”、“處”、“兆”、“磬”、“索”、“書”、“床”、“单”、“弋”、“丈。十三部,总共五百四十二部,比《说文》多两部,而且尽量把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不采取《说文》那种据形系联法;第二,从收释对象上看,变篆体为楷体,字数据唐封演《闻见记》所述,共达一万六千九百一十七字,比《说文》多七千五百六十四字;第三,从音义说解上看,先以反切注音,然后详细解释字义,既引前代字书为据,又举各种典籍为证,而且不局限于本义,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都罗列出来。遗憾的是原本《玉篇》早在宋代已经亡佚,幸而日本还保存一部分传写本,有八、九、十八、十九、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七卷等七卷。其中除卷二十二、二十七不缺字外,其他都是残卷。清朱彝尊《重刊玉篇序》云:“顾氏《玉篇》本诸许氏,稍有升降损益。迨唐上元之末,处士孙强稍增多其字,既而释慧力撰《象文》(即《象文玉篇》,著录于《崇文总目》,二十卷),道士赵利正撰《解疑》(即《玉篇解疑》,著录于《崇文总目》三十卷),至宋陈彭年、吴锐、丘雍辈又重修之,于是广益者众,而《玉篇》又非顾氏之旧矣。”按,唐孙强增加多少字,释慧力、赵利正又作哪些更动,无从可考;宋陈彭年等重修本称《大广益会玉篇》,即此所谓《重修玉篇》,成书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以宋本计之,收释二万二千五百六十一字,比封演所述《玉篇》原本多五千六百四十四字,比《说文》多一万三千二百零八字。所谓“大广益”,仅指收字数量而言,若就释文详略而论,则是大减损,原来的释义,例证和按语被大量地删削了,从而大大地降低了《玉篇》的价值。今本《玉篇》的祖本有二,一是北宋椠本,一是元刊建安郑氏本。清初张士俊泽存堂本及清光绪间《小学汇函》本皆据宋本翻刻,《四部备要》、《丛书集成初编》皆据《小学汇函》本影印。《四部丛刊》则是据元本影印的。宋本卷首在野王自序和进书启之后有《神珙反纽图》及《分毫字样》,而元本多《玉篇广韵指南》一卷。宋本注文较详,大抵接近陈彭年等重修本。

猜你喜欢

  • 功顺堂丛书

    十八种,七十五卷。清潘祖荫(详见《滂喜斋丛书》)编。潘祖荫曾编辑《滂喜斋丛书》,后来又编选清代学者研究经学和小学的著作八种,史学著作二种,笔记四种,诗文著作四种,共十八种,刻成《功顺堂丛书》。丛书中清

  • 思文大纪

    八卷。一名《三山野录》。佚名撰。有人称是戴笠撰,但不知所据。该书又名《思文纪略》。用纲目体专记南明唐王监国福建史事。起弘光元年(1645)六月,至次年九月清兵攻陷福州,曹学佺等殉难止。凡朝章大政、诰敕

  • 皇极经世书

    十二卷。宋邵雍(详见《渔樵对问》)撰。《皇极经世书》,又称《皇极经世》。据晁说之所作《李之才传》,称邵子数学本于李之才,李之才本于穆修,穆修本于种放,种放本于陈抟。所以邵氏之术本于道家而来。当李之才初

  • 略注丧服经传

    一卷。宋雷次宗(386-448)撰,清马国翰辑。次宗字仲伦,豫章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精通《三礼》、《毛诗》。居庐山二十年。曾从释慧远学《丧服经》。元嘉十五年(438),文帝召至建康,开馆于鸡笼山

  • 左传经例长编

    不分卷。清廖平(详见《左氏春秋杜注集解辨正》)撰。廖平是清末著名经学家、思想家,著述很多。此书为稿本,用红格竹纸抄写,每半页十一行,每行二十四字,小注双行,字数同。书法工整,点画不苟。封面左方有红签题

  • 联句诗帖

    八卷。清高宗乾隆与群臣联句诗。此联句诗帖各自为首尾,共成八卷,有《四库全书荟要联句》、《千叟宴联句》、《甲辰五经萃室联句》、《西成联句》,以及“洪范九五福之一”的《寿联句》、“洪范九五福之三”的《康宁

  • 学诗缺疑

    二卷。清刘青芝撰。青芝字芳草,襄阳(今河南襄城)人,生卒年不详。雍正丁未进士,选庶吉士,未散馆卒。该书卷首有雍正辛亥作者自识,其书大旨尊诗序,兼取毛传郑笺及苏辙诗传,而驳朱熹诗集传。书中多引旧说,凡所

  • 公羊穀梁异同合评

    四卷。清沈赤然撰。赤然字韫山,号梅村,德清(今浙江德清)人。乾隆时举人,官丰润县知县。著有《寒夜丛谈》、《寄傲轩随笔》、《五硕斋诗文钞》及该书行于世。该书前有清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作者自序,知撰

  • 苍莨集

    二十一卷。清孙鼎臣(1819-1859)撰。孙鼎臣,字子余,号芝房,善化(今湖南长沙)人。道光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读。著为书论,其言明达适治体。以论事切深。时不能重用,告假归。孙鼎臣工诗与古文,有《畚唐

  • 善化县志

    ①三十卷,首一卷,末一卷,王勋修、王馀英纂。王勋,曾任善化县知县。考善化县志,明万历年间知县唐源创修,崇祯年间知县黄承中再修志。其后康熙和乾隆年间均曾重修县志。此志则为王勋任善化县知县后所修。《善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