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锦囊启源

锦囊启源

无卷数。不著作者。从该书内容来看,与元明之际算法相当,可知应写于元末明初。《锦囊启源》现无刻本传世,仅从《诸家算法》与《永乐大典》中存有该书部分内容,计有提纲二条,应用问题三十个,由此可推知全书大致内容。所谓提纲,是对其所用重量单位进行介绍,并给“斤见两歌”。在重量单位中,有一部分是现已废弃的,如“黍”、“絫”、“”、“称”、“驮”、“袋”、“引”,其换算关系为:10黍=1絫,10=1铢,24铢=1两;2斤=1絫;15斤=1称,120斤=1驮,200斤=1袋,2袋=1引。这些重量单位的使用说明各类商品交易的需要。“斤见两歌”更是便于斤两换算的口诀,从“一退一六”,直到“九为一四四”。残存的三十问可分为两类:《诸家算法》录的二十一问均为浅显的商贸计算应用题,仅用乘法便可算得结果。其各题中货物名称为:茜草、紫草、白沙密、黑沙糖、白沙糖、需香、白檀、降真、笺香、血竭、木香、丹参、元参、黄芩、朱砂、脂丹、沉香等,可见其为与西域各国(通过丝绸之路)交易的实践背景。例如其中第十五问:“今有青盐一千二百三十四(称),一十二斤一十二两,每两价银二钱七分半。(该银多少?)答曰:八万一千五百两一钱。法曰:下称在地,用一五加(即乘以15)之,见一万八千五百一十斤,加入一十二斤,共得一万八千五百二十二斤,用一六加之,见二十九万六千三百五十二两,加入一十二两,共得二十九万六千三百六十四两为实,用价钱乘之是也。余准此。”十分浅近易懂。另一类则较为复杂,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九问,这些题算法颇似《九章》的今有术之比率法,先乘后除两步计算方得结果,其中还需进行换算,而且数目也较大。例如第九问:“今本郡内收讫净花一十万三千四十驮一钧一秤一十一斤一十三两。只云每花地七亩带加耗,纳着二斤一两,问该地几顷?答曰:四十一万九千六百七十六顷一十一亩。法曰;置收到净花在地,驮数内加二见一千二百三十六万五千四百斤,加入钧秤斤两,两用斤分,共见一千二百三十六万五千四百五十六斤八分一厘二毫半,以亩法乘之为实,用纳花二斤一两,两用斤分,作法,除之,得所求顷亩也。合问。但遇相应之法准此求之。”在这些题中已大量使用小数,计算量也较大。作为数学教育的普及读物,《锦囊启源》的流传说明当时数学应用化、商业化的发展方向,这对我们了解当时数学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提供了参考资料。《锦囊启源》原本已佚,今见残本为李俨所得莫友芝(1811-1871)子莫绳孙旧藏《诸家算法及序记》(现藏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所录的二提纲二十一问以及《永乐大典》卷一六三四三至一六三四四中的九问。具体可见李俨《十三、十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

猜你喜欢

  • 皇言定声录

    八卷。清毛奇龄(见《乐本解说》)撰。是书尊崇康熙皇帝对乐的主张,附以己见。合五声及宫清、商清、角清、徵清为九声。合五声及变宫、变徵为七调。又认为前人以变宫在宫前、变徵在徵前为谬,而将二变移于二正之后。

  • 乐述

    三卷。清毛乾乾撰。乾乾字心易,别号匡山隐者,精天算之学,著述甚丰。此书前有张沐、潘元丰序及自序,共分三卷:上卷为审音第一,论述五声十二律次序、度数、积实及律管空谷成围径法、律管勾股求围径、律管弧矢验围

  • 大衍一说

    一卷。清茹敦和撰。此书与《大衍守传》一样,取圣人作易及天数五、地数五、参伍以变大衍之数,节而释之。作者以大衍为揲蓍求卦之法。易无数,而蓍有数,蓍之数即天地之数,五十五数之图本郑康成,四十五数之图即由此

  • 春秋毁余

    四卷。清李光地(详见《御纂周易折中》)撰。李光地是清初著名理学家。他原有解《春秋》之书,在康熙乙酉(1705)毁于火。后来他的孙李清植掇拾烬余,纂辑成书,玄孙李维迪点勘刊行。该书发挥《春秋》经义,剖析

  • 定峰乐府

    十卷。清沙张白(1626-1691)撰。沙张白原名一卿,字介臣,号定峰。江阴(江苏江阴)人。终身未仕,往来各地,与洪升、曹乐等有交往。著有《定峰乐府》。是集凡十卷。均为其所作乐府诗。曹乐为之评点。考集

  • 薛文清行实录

    五卷。明王鸿撰。王鸿,河津(今属山西)人,生卒不详。官至石灰山关税大使。乃薛瑄之曾孙婿。薛瑄字德温,谥文清,官至礼部右侍郎。性刚直,学宗程朱,是明代著名学者。王鸿为旌表其祖上事迹声名,作成此书。是书第

  • 元卞管勾集

    见《司牧马经痊骥通元论》。

  • 北海三考

    六卷。清胡元仪撰。元仪字子戚,湖南湘潭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师事番禺陈澧。此书前有元仪自叙,作于光绪二年(1876年),又有元仪后序,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此外还有孙文昱跋。此书分

  • 委羽山志

    六卷。明张仲孝撰。张仲孝,字百原,江苏常熟人。以进士官浙江黄岩县知县。委羽山在黄岩县南五里,形似龟,故名翠龟,又名龟兹、俱依。相传周朝刘奉林讣为此地为仙圣窟穴,自嵩山迁居至此。丹成乘鹤升天,离去前竖大

  • 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

    二十六卷。劳格、赵钺撰。赵钺(1778-1849),字星甫,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湖北咸宁、江苏溧水知县,又升泰州知州。对于唐代尚书省郎官石柱、御史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