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黄帝内经素问

黄帝内经素问

二十四卷。唐王冰(710-804)注。王冰,自号启玄子,医学家。《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其名,称为京兆府参军。又《人物志》谓为太仆令,故后人多称王太仆。王冰素习医学,积十二年时间,于唐宝应元年(762年)整理、注释完成《黄帝内经素问》一书。除上书外,另有托名之作《玄珠密语》、《元和纪用经》等。《黄帝内经素问》,简称《黄帝素问》、《素问》,相传上古黄帝所作,不确。据考,该书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大约是历代流传增广篇目,于战国时期前后方被整理成一书。汉魏以后,传本颇多,篇目有异。《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无《素问》之名。《素问》之称始见于东汉张机《伤寒论》一书所引。晋皇甫谧《甲乙经序》谓《针经》、《素问》各九卷,皆为内经,恰合于汉志所载十八篇之数。《素问》始存录于《隋书·经籍志》,全元起注本仅存八卷,其第七卷已佚。王冰自谓以所得之旧藏本补入(即今所见通行本之第十九卷至第二十二卷中大论七篇),计得八十一篇,重新编定为二十四卷。王注态度谨严,凡所加字,皆用朱笔书写,以区别于原文,使之不致杂糅。每篇之后,皆注明全元起本第几字,故虽经重行编次,而后人循此犹可考见旧貌。王氏又能表达自己创见,阐秘发微,遂开明代薛己等人探本命门之一派先河。《黄帝内经素问》为中华最早医学典籍之一。该书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有人体保健卫生知识,且有中医医理药理之阐述,又涉及古人对自然规律之认识,及对哲学思想之阐发。全书充满辩证法思想,对人体病理、病因、病状及临床诊断、治疗原则,对药物性味功效、配伍处方,对针灸之方、养生之道等,均有详细论证,为中医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则学、方剂学、药理学及针灸学等各方面中医学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同时,书中还保存了《五色》、《脉变》、《上经》、《下经》、《太始天元册》等古代医学资料。该书在医学上固然对后世产生巨大深远之影响,且在哲学史上亦有一定地位。后世传本多据宋林亿等校本刊刻。林亿校王氏本刊错字六千余个,增注文二千余条,题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顾从德翻刻宋本,善本,分藏于北京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另有元读书堂刊巾箱本,金刊本(残卷)。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明顾从德翻宋刻本影印出版,1963年重印。

猜你喜欢

  • 心斋类编

    二卷。明王元鼎编。元鼎,泰州安丰场(今属江苏东台县)人,生卒仕履不详,为哲学家、泰州学派创立者王艮(号心斋)的后代。该书主要记录王艮在崇祯四年(1631)从祀孔庙的始末情况。上卷为奏疏类,下卷为别传类

  • 钟祥县志

    ①十卷,首一卷,清程起鹏修,贺运清等纂。程起鹏,字新宾,陕西富平人,贡生,官钟祥知县。贺运清,字疏林,号碧螺,本县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官福建兴泉道。按钟祥县为府附郭,故往昔县事,多附府志,如

  • 蚕桑实济

    六卷。清刘辅庭(生卒年不详)撰。刘辅庭曾多年从事养蚕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广仁堂根据刘辅庭的经验编成《蚕桑实济》一书。《蚕桑实济》共六卷,卷一为树桑捷验,卷二为育蚕预备,卷三为育蚕切忌,卷四为育蚕

  • 言行龟鉴

    八卷。元张光祖(生卒年不详)编。张光祖生平事迹不详。惟有此书卷首大德癸卯(1303)陈普序,称其字绍先,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人。大德五年(1301)为泉州推官。又有大德甲辰(1305)熊禾序,称张光

  • 春秋日南至谱

    一卷。清成蓉镜(详见(周易释爻辞》)撰。该书用古四分历及三统历推算春秋时二百四十二年间隐公十一年、庄公元年、庄公二十年、僖公五年、僖公二十四年、文公十年、宣公十一年、成公十三年、襄公十三年、昭公元年、

  • 晁氏新书

    一卷。汉晁错(前200-前154)撰,清马国翰辑。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初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的法家学说。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汉景帝时任御使大夫,主张削夺诸侯王国封地,加强中央集权。后遭谮被杀

  • 孝慈堂书目

    不分卷。清王闻远撰。王闻远(1663-1741),字声宏,号莲泾,长洲(今江苏苏州)人。酷喜藏书,此为私藏书目,分四部编排,计八十五类,其中经部十八类、史部三十三类、子部二十四类。所设类目有别于传统四

  • 十一经问对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

  • 富国策

    三卷。英国法思德(生卒年不详)撰,汪凤藻译。法思德,英国著名学者,自幼失明,仍矢志勤学,终成栋材。先任英国国学教习,后提升为英国会大臣,凡英国政务涉及法思德所学范围内,无不与他商议后再作决策,故法思德

  • 启祯两朝剥复录

    六卷。明吴应箕撰。应箕字次尾,贵池(今属安徽)人,早年入复社,能古文词,踔厉风发。当时阮大铖因附逆案,潜居金陵,应箕集合南北名士大会桃叶渡,作《南都防乱公揭》以驱之。明亡被捕,不屈而死。著有《楼山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