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ú

俞姓相传为黄帝臣跗之后。黄帝时有名医跗,医术高超,精于脉经。古“”字与“腧”字相通,又腧为“脉之所注”,俞又同痊愈之愈同音,故跗又称俞跗,其后人为光大先人医术,称为俞氏。另外出自他族改姓。

隋唐或以前,俞姓曾长期生活在今山西、河南、河北、湖北等省。唐武则天时,俞文俊被流放到岭南,俞姓由此到达广东和广西一带。宋代以后,俞姓广泛分布于今浙江、安徽、福建、江苏、江西一带。明初,俞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天津等地。如今,俞姓尤以安徽、浙江、江苏等省为多。

俞姓历史人物有俞桂,宋代官吏、诗人。进士及第,曾守海滨,政事之余,不废吟咏。有《渔溪诗稿》。俞琰,宋末元初道教学者。以辞赋闻名,于《周易》尤为精通,撰有《周易集说》《易图纂要》等。俞山,明代大臣。工诗,善大篆,亦精墨梅。有《梅庄集》。俞大猷,明代抗倭名将,他博读兵法,有将才,官至总兵。曾屡率水军打败倭寇,其军被称为“俞家军”。俞平伯,中国作家、学者。有作品《冬夜》《燕知草》《杂拌儿》等。所著《红楼梦研究》为“新红学派”代表之一,在学术界有较大影响。

俞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五十七位。


【音】 俞氏有Chòu、Shū、Yú、Yù四音,且源出不同。【源】 汉时人姓,见《广韵》(80)。【变】 或即鄃(7)。疑与侴同(7,62)。【布】 宋时衡州有此姓(7,62)。


罕见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平声; 又,‘吐溜切’。古有俞跗,唐天后时有俞文俊,江陵人也。今为平声之氏甚多。望出河东、河间。”

一音yú,为现行常见姓氏。

猜你喜欢

  • 伊布杼克

    读音:Yībùzhùké【综】 清蒙古人姓。伊布杼克桂城,字仲藩,清蒙古镶红旗人,世代京口驻防,由生员入武备学堂,考送日本振武、士官诸学校(72)。

  • 读音:Gǎng【综】 源出不详。江苏武进(314)、台湾花莲(64,68,261)、内蒙古包头、武川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高要,山西之临汾、运城、长治及吕梁地区有分布。汉族姓氏。《

  • 杭阿塔

    读音:Háng'ētǎ《姓氏词典》 据 《中国人名大辞典》 收载。其注云: “蒙古族姓,清嘉庆时西安副都统图明阿,姓此氏。”

  • 叔孫

    读音:Shūsūn【源】 ①春秋时鲁桓公之子叔牙之后。叔牙饮酖而卒,季友为之立后,故以叔为氏,至于得臣,为叔牙之孙,故为叔孙氏(6,7,12,17,60)。②春秋时齐公族中有叔孙氏(17)。③鲜卑人姓

  • 大狐

    读音:dà hú【源】 系自姬姓。春秋时晋大夫狐突之后,别为大狐氏(4,7,12,21)。【人】 大狐容,春秋时晋大夫(4,7,12,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姬姓

  • 读音:Xián咸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商代有贤臣名咸,以卜祝巫事为职业,其后人以祖先名字为姓。二是春秋时,晋献公王妃骊姬发难,欲立奚齐为嗣,奚齐后被废除晋国公族,称为咸氏。咸姓是我国最古老的

  • 宫孫

    读音:Gōngsūn【综】 《汉书·文艺志》有宫孙子著书(7,11,17,21,60)。或系室孙氏之讹(7)。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源。《汉书·艺文志》 有宫孙子,著书。颜

  • 白楊提

    读音:Báiyángtí【源】 北魏时吐谷诨别帅有白杨提氏,见《魏书》(7,60)。【变】 一作〔白扬提〕(60,62),亦作〔白杨堤〕(6,242)。【人】 白杨提度汗,吐谷诨人,北魏世祖皇兴三年,

  • 读音:Ná【源】 春秋时莒公子拏之后有拏氏,见《姓考》(17,62)。亦见《说郛·北风扬沙录》(63)。

  • 读音:Yuàn【源】 见《姓苑》(7,9)。亦见《新编千家姓》(73)。现行罕见姓氏。今山西之大同有分布。汉族姓氏。《新编千家姓》收载; 《姓氏词典》引 《姓解》亦收,未详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