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赫連

赫連

读音:Hèlián

【源】①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渊之族,姓铁弗。铁弗勃勃称王于朔方。国号夏,改姓为赫连氏。赫连勃勃改姓诏书:“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赫连氏。系天之尊,不可令支庶同之。其非正统,皆以铁伐(即铁弗)为氏,庶联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7,21,69,70)。”夏国后为吐谷浑慕璝所灭,其族并入吐谷浑(44,70)。故称吐谷浑大姓有赫连氏(60,62)。②系由綦连氏所改(70)。【变】①北周时夏州总管、乐川郡公赫连达之曾祖库多汉,因避难曾改姓杜,见《周书》(27)。②河南新乡赫连氏改为郝氏(252)。【望】朔方(17,418)。【布】上海嘉定(351)、台湾台北(68,261)、北京等地均有此姓。【人】赫连昌,勃勃之子,魏太武擒昌,诏昌尚始平公主,封秦王,坐谋反伏诛(61)。赫连铎,唐时本吐谷浑部酋,官阴山府都督(70)。


现行较罕见之复姓。今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大同、临汾、榆次、忻州,河南之义马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刘去卑之后也。去卑,独孤氏之祖也。勃勃僭帝号称夏,都朔方,自云赫赫连天,因以为氏。” 《中文大字典》 据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亦注:“本匈奴刘去卑之后。传至勃勃,僭称夏王,下书曰: 朕之皇祖,自北迁幽朔,姓改姒氏。音殊中国,故从母氏为刘,子而从母之姓,非礼也,朕将以义易之。帝王者,系天为子,是为徽赫,实与天连,今改姓曰 ‘赫连’ 氏。” 《姓氏考略》 引 《夏录》 亦注: “其先匈奴右贤王去卑之后,刘渊之族,姓铁弗。勃勃称王於朔方,国号夏,改姓为赫连氏。” ②又注:“吐谷浑大姓有赫连氏。” 则此当出自鲜卑族。

北周有赫连·达,武时大将军; 北齐有赫连·子悦; 唐代有赫连·韬,漳浦人。

猜你喜欢

  • 读音:jiàng晋穆公迁都于绛,后以邑为氏。(见《姓苑》)

  • 燕弗

    读音:Yānfú【综】代北复姓,后改为弗氏(27)。《姓氏词典》收载,其据《魏书·官氏志》 注云: “北魏姓,后改为弗氏。”

  • 烏蘇古

    读音:Wūsūgǔ金代女真族姓氏。乃金女真白姓。《续通志·氏族略》收载,未详其他。

  • 铁伐

    读音:tiě fá赫连勃勃自北还幽朔,改幽姒氏,后改姓赫连氏,其非正统者,皆以铁伐为氏,曰:“庶朕宗族子孙刚锐如铁,皆堪伐人。”(见《三十国春秋》)赫连勃勃以本宗之支庶,非正统者,并为铁伐氏。(见《通

  • 读音:Cuò【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91)。北京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青海之天峻有分布。藏族姓氏。《新编千家姓》亦收载,未详其源。(按: 藏胞常以 “措×”取名,如“措吉”

  • 顧什

    读音:Gùshí【综】 清镶白旗蒙古马甲鄂尔和之妻为顾什氏(260)。

  • 子寬

    读音:Zǐkuān【源】 春秋时郑大夫游速之后(17)。郑公族有子宽氏(60,62)。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据《路史》 注云: “郑公族有子宽氏”。

  • 常曼

    读音:Chángmàn【综】 裕固族姓。属东八个家部落,世居甘肃肃南,清末民初始采用汉姓常(198)。裕固族姓氏。本户族名,以之代姓,后或取其首音谐“常”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

  • 黑齿

    读音:hēi chǐ当以国为氏,唐时百济西部有黑齿姓。(见《姓氏考略》)出自南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唐〉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燕然道大总管。

  • 蕭譚

    读音:Xiāotán【综】源出不详。或系萧、谭二单姓所合成。湖南攸县有此姓(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