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Xì

郤姓的来源是以封地为姓,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他,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

郤姓主要发源于今河南焦作、新乡一带,汉唐时期在济阳郡(今豫东与鲁西南一带)形成望族。如今郤姓主要分布在北方。

郤姓历史人物有郤犨,春秋时晋国大夫,有才辨,食邑襄陵,与郤至、郤(均为晋国大夫)并称“三郤”。郤正,三国时蜀汉官吏、文学家。少时家境贫寒,聪明而好学,博览群籍,文辞灿烂,善属文章。在蜀汉任秘书吏、秘书令等职。邓艾平蜀时,他为刘禅作降书。蜀灭亡后,被押往洛阳,宴席中劝谏乐不思蜀的刘禅,反被司马昭羞辱。著有诗、赋、论等近百篇。有《郤正集》。现存作品以《释机》较著名,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写了作者恬淡自宁之志。郤忠,明代洪武年间进士。任职临漳时,正值灾荒发生,老百姓担心生子女而不能养活,皆弃之,郤忠出禁令,以自己的俸禄来养育这些孩子,获生者甚众。临漳、行唐二县百姓,皆誉称之。

郤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百零五位。


【源】 ①系自姬姓。晋公族大夫食采于郤(故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南之郤乡),以邑为氏(60,62)。 ②抱罕郤氏,羌姓。北魏时有郤铁忽反,自称水池王,见《通鉴》(242)。【望】 济阴,山阳(7,17,21,60,418)。【变】 俗作郄(60)。【布】 湖北钟祥(388)、台湾台南、台东(68,261)、山西广灵(391)、代县等地均有此姓。【人】 郤芮,春秋时晋大夫(21)。郤广,元时行唐人,成宗时以文臣授元帅府左辅监军(61,62)。


现行地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蔚县,山西之太原、阳泉、朔州、长治、临汾,陕西之韩城,贵州之三都,云南之陇川等地有分布。汉族、苗族有此姓。《续通志·氏族略》 亦收载,归 “入声”部。《姓氏考略》 注云: “《姓氏辨证》: 郤,音 ‘隙’,俗作“郄”。郤氏,姬姓。晋公族大夫食采于郤,以邑为氏。望出济阴、山阳。”郤邑,当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地方。按: “沁水”,《中国姓氏大全》 引作“泌水”。误。

春秋时晋有郤文,生豹; 豹生芮,芮生缺。三国时蜀有郤正; 明代有郤忠,洪武进士; 又有郤祥,行唐人,以孝闻。

猜你喜欢

  • 褚師

    读音:Chǔshī【源】①春秋时宋、卫、郑国皆有褚师官(为管理市场之官),以官为氏(60,62)。②系自子姓。宋共公之子段,字子石,生公孙丁及石彄,彄别为石氏,而段后有褚师子肥(7,12)。【变】一说

  • 尼瑞摩珠

    读音:Níruìmózhū《姓氏词典》据《南史》收载,其注称: “南北朝时有尼瑞摩珠·那胜。”未详其他。

  • 諾護

    读音:Nuòhù《姓氏词典》引 《元和姓纂》收载,“北魏有诺护·于。”未详其他。

  • 读音:Lǘ【源】 元人狗驴、买驴之后有驴氏(60,62,63)。【布】 清时河北有此姓,见《池北偶谈》(60,62,252)。现行罕见姓氏。今广西之灌阳有分布。《新编千家姓》收载; 《姓氏考略》亦

  • 八魯剌忽

    读音:Bālǔlàhū元代蒙古族姓氏,乃元蒙七十二种姓之一。陶宗仪《南村辍耕录·氏族》收载; 《续通志·氏族略》译作“巴哩勒呼”。

  • 馬矢

    读音:Mǎshǐ【综】 汉大司徒马宫,本马矢氏,改为马氏,见《汉书·马宫传》(7,9,12,17,60)。【人】 马矢匡,汉时河东人(21)。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有载,其注云:“汉有

  • 读音:shù黄帝臣有竖亥。(见《淮南子》)罕见姓氏。 当为 “䜿(《姓氏考略》)、“豎”(《汉语大字典》)、“竪”(《姓氏词典》)之简化,《中国古今姓氏辞典》收载,其引 《淮南子

  • 布農

    读音:Bùnóng【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西盟永广寨,以地名为姓(160)。

  • 车遽

    读音:chē jù齐有临淄大夫车遽氏。(见《世本》)

  • 巴雅拉

    读音:Bāyǎlā【源】 ①清满洲八旗姓。凡二十派,出松花江、虎尔哈、木伦、卦尔察、法尔图、黑龙江、长白山、倭济、扎库塔、库穆努、宁古塔、伊兰费尔塔哈村、乌丹村、乌塞理、库穆图、绥分、库尔喀、巴硕和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