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ān

鄢氏的起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出自妘姓。相传帝颛顼玄孙陆终,生有六子,第四子名求言,周朝时封求言于鄢,建立鄢国,春秋时,鄢国被郑国灭掉,后世子孙就以原国名鄢命姓,遂成鄢姓。二是出自芈姓。鄢国被楚国吞并后,改设为县,楚国公族大夫被封于此,担任鄢县尹,他的子孙有以封邑为姓氏者,称鄢氏。

鄢姓发源于现在的河南鄢陵。在今辽宁新民、黑龙江齐齐哈尔、内蒙古牙克石、山东青岛,新疆喀什、库尔勒、阿克苏、伊犁、乌鲁木齐等地都有常住鄢姓居民。

鄢姓历史人物有鄢鼎臣,江西丰城人,字玉铉。明代举人。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丰城闹饥荒,他力请知县开仓赈灾。有兵事,捐资犒义勇,以加强守备。鄢正畿,字德都,明末福建永福人。明朝灭亡后,他悲痛欲绝,北向恸哭。后隐居深山,不参加清朝举行的科举考试,心系明朝,常写诗作文表明自己的心迹,自号亦必道人,后赋《绝命篇》,与御史林逢经俱投溪水自尽。

鄢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四百六十三位。


【源】①系自妘姓。陆终第四子求言之后封于鄢(故城在今河南鄢陵西北),为鄢侯,春秋时灭于郑,子孙以国为氏(7,17,60)。②战国时楚地小国。鄢国故城在郢(故城在今湖北宜城南)西北,故楚多此姓(60,62)。③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④土家族姓(387)。 【变】一作傿(17)。 【望】太原(17,60,418)。 【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2%。尤以湖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鄢姓人口70%。 【人】鄢将师,春秋时楚大夫(7,21,24)。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天津之武清,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东平,山西之太原,安徽之泾县,江西之南康、峡江、金溪、崇仁,湖南之芷江,贵州之从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土家族有此姓。《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姓氏考略》 据 《路史》 注云: “傿侯之后有傿氏、焉氏、 鄢氏、��氏。” 又云: “傿, 妘姓国, 灭于郑, 后以名氏。” 又云: “鄢,妘姓国,后以名氏,其地在郑,故楚有此姓。”此以国名氏,系出妘姓。② 《续通志·氏族略》 则注: “ 《姓氏辨证》 曰: ‘鄢,郑地,其先以所食邑为氏’。此以邑为氏。” 当与前“以国为氏” 不同。

春秋时卫有鄢武子; 宋代有鄢孝隆; 明代有鄢高,南昌人,胡州府学教授。

猜你喜欢

  • 劉胡

    读音:Liúhú【综】源出不详。相传为刘、胡两姓所合,已有百年历史。广东顺德有此姓(363)。《中国姓氏辞典》 收载,其据 《半月谈》1992年第18期注称: “当代璧联姓,今广东省顺德市有此

  • 读音:Qí【综】 源出不详。见《新编千家姓》(73)。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吴川、山西之临汾等地有分布。《新编千家姓》亦载,未详其源。

  • 獨孤

    读音:Dúgū【源】 ①其先本姓刘,出自汉光武子沛献王辅之后,裔孙渡辽将军进伯败没于匈奴,囚之独山下,生尸利单于,为谷蠡王,号独孤部。六世孙罗辰,从北魏孝文帝徙洛阳,为河南人,初以部为氏,见《唐书·宰

  • 刺門

    读音:Cìmén【源】 见《姓苑》(7,21,62)。居于刺门者以为氏,见张澍《姓氏五书注》(62)。【变】一作勅门(62)。历史上罕见复姓。《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收载。《姓氏考略》注引张澍语

  • 紇石烈

    读音:Héshíliè【源】 ①金时女真人姓(60,62)。系辽时部落,以部为氏(57,71)。②清满洲人仍有此姓(260)。【变】 ①后改为高氏、卢氏(71)。②亦作〔乞石烈〕、〔剋石烈〕、〔克石烈

  • 玉魯

    读音:Yùlǔ【源】 清满洲八旗姓。世居吉林乌拉(23,63,180,260)。【变】 亦作〔玉噜〕(63)。

  • 石户

    读音:shí hù居于石户者,因以为氏。(见《姓氏寻源》)石户之农,不知何许人,与舜为友。(见《尚友录》)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 收载,其据《姓氏寻源》 注云: “居於石户者,因以为氏。”

  • 读音:Fāng【综】 源出不详。广东从化温泉乡有此姓。现行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新会有分布。汉族姓氏。此姓系新会县公安局提供。未详其源,亦未见载於古籍。

  • 秣陵

    读音:Mòlíng【综】 见《贵姓何来·古今姓氏表》(77)。秣陵,古县名,故城在今江苏江宁东南,或因氏。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词典》 注引 《希姓录》 云: “以邑为氏,其后省作末,又分为棱氏。

  • 读音:Yáng【源】 ①系自姬姓。周宣王之子尚,幽王时封为扬侯(扬,故城在今山西洪洞东南15里),其后以为氏(12,21,60)。一说,春秋时霍、扬、韩、魏皆周同姓之国。扬为晋所灭,晋封与羊舌氏作采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