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Wèi

魏姓的来源有两个。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毕公高的后代毕万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他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便以邑为氏,称为魏氏。这是魏姓最重要的一支。二是外姓改姓魏。战国秦之魏冉,本姓为芈,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魏了翁,本姓高,后改姓魏。

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境内。魏公子无忌之孙魏无知的五世孙魏歆定居于巨鹿(今属河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魏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境内。东汉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加上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中原士族多受冲击,因此魏姓大举南迁至四川、江西、福建等地。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魏有人、魏仁浦等魏姓将佐随从,后均在福建安家。唐末,战乱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进而广泛分布在南方各地。截至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元明清时期,魏姓族人已远播于海外。

魏姓历史人物有魏延,三国时蜀汉名将,曾随刘备入蜀,骁勇善战,后被封为征西大将军。魏徵,唐代名臣、政治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敢于犯颜直谏,为太宗所器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魏源,清末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与龚自珍同为今文经学派,主张学习西方技艺,制造枪炮、轮船,加强海防,抵御外来侵略,曾编撰《海国图志》。

魏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三十位。


【源】 ①系自姬姓。周文王之子毕公高之裔毕万,仕晋封于魏城(故城在今山西芮城东北)为魏侯,至犨、绛、舒世代为晋卿,后瓜分晋为诸侯称王,即魏国,至魏王假为秦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4,6,7,9,12)。②系自芈姓。秦之穰侯魏冉,其先出自芈姓,见《史记》(60,62)。③魏氏亦有嬴姓者,见《盟会图》。指西土之魏骀也(4)。④固道魏氏,出自氐人,见《周书》(242)。⑤宋时浙东安抚使魏了翁,原姓高,养于姑夫魏姓家,冒姓魏(24,60)。⑥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23)。又清满洲八旗姓倭彻赫氏后改为魏氏(180)。今满族姓(344)。⑦佤族斯内氏,汉姓为魏(161)。⑧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190,191)。⑨土家(387)、蒙古(344)、彝(380)、回、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望】 巨鹿(17,418),任城(60)。【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42%,为中国人口最多50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等省多此姓,4省魏姓约占全国汉族魏姓人口42%。【人】 魏犨、春秋时事晋公子重耳,亦称魏武子,为姬姓魏之始祖(21)。


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内蒙古之乌海,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陇川等均有分布。汉、佤、鲜、哈尼、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 《中文大字典》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注云: “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於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於魏,河中河西县也,因为魏氏。”郑樵亦注: “始祖毕公高封於毕,为毕氏,(按: 杜预曰: ‘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 毕陌至毕万事晋,封於魏”。(按: 杜预曰:“ ‘魏在河东河北县。’ 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 ‘魏’,子孙以国为氏。”) ②为芈姓所改。《姓氏考略》据 《史记》注云: “芈姓改魏者,秦之穰侯魏冉是也。”③或为高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氏》 载: “宋魏了翁本姓高,养于姑魏,冒姓魏氏。” ④佤族之魏姓,则由佤语姓氏 “希奈” 而改,或改为 “”。⑤鄂伦春族之魏姓,则由魏拉依尔 (按: 亦译作 “魏拉依嫩”) 所改,盖取其首音谐以 “” 而得。

春秋时晋有魏剻; 汉有魏相,定陶人,御史大夫; 唐代有魏征; 明代有魏忠贤。

猜你喜欢

  • 淳于

    读音:Chún yú淳于姓是以国名为姓氏。西周初年,姜姓斟灌氏受封于淳于,国家被灭亡后,其族人以原国名命姓,称淳于氏。淳于姓早期活动于河南、山东一带。淳于姓历史人物有战国时齐国学者淳于髡,以博学滑

  • 读音:Liào廖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封邑名为姓氏,出自姬姓。周文王有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姓氏的,称廖氏。二是相传帝颛顼有后裔叫叔安,夏朝时,因封于飂国(又

  • 色爾傑

    读音:Sèěrjié满族姓氏。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等地方。刘庆华《满族姓氏录》收载; 《清通志·氏族略》作“色勒杰”。姑兼收以备考。

  • 屠岸

    读音:tú àn【源】 春秋时晋大夫有屠岸贾,当以食邑为氏(60,62)。【变】 亦作〔屠颜〕(19,60)。【望】 河东(17,418)。【布】 北京有此姓(91)。【人】 屠岸夷,春秋时晋大夫(1

  • 裸補

    读音:Luǒbǔ【综】彝族姓。四川德昌有此姓(333)。

  • 阿魯普

    读音:Ālǔpǔ彝族姓氏。鲁,汉意为獐子。本氏族名,疑源於氏族图腾。后或改汉姓“张”,盖意译为“獐”,又谐汉姓“张”而得。

  • 读音:Wéi【源】 ①春秋时莱大夫食采于维,因氏,见《姓考》(17,60)。②满族姓。【望】河南(17,60,418)。【布】河南淮滨(286)、广东新丰(296)、甘肃康县(348)、台湾桃园(68

  • 读音:Duàn段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姬姓。段姓始祖是共叔段,共叔段为春秋时郑武公少子,兵败死于共国之后,共叔段孙辈就以祖父字为氏。二是源于李姓,为段干氏所改。据说

  • 读音:juàn【源】 ①系自芈姓。楚鬻熊之后,见《风俗通》(1,6,12,17,60)。②圈公之后。圈公为秦博士,避地南山,汉祖聘之不就,惠太子即位,以圈公为司徒,见《陈留风俗传·自序云》(1)。一说

  • 读音:Niè聂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以采邑为姓氏。春秋时卫大夫食采于聂,子孙以邑名为姓氏。二是以地名为姓氏。古有地名聂北,居住者以居住地为姓氏。聂姓约发源于河南、山东一带,西汉时迁徙至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