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邯郸淳生平

邯郸淳生平介绍

邯郸淳(约132年—221年),一作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yǐng)川阳翟(dí)(今禹州市)人,三国魏书法家,官至给事中。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查看邯郸淳的诗词古文

介绍

邯郸淳(约132—221)【一作邯郸浮】,又名竺,字子叔(一作子淑),又字子礼(或作正礼),东汉时颍川阳翟(今禹州市)人,因著有《笑林》三卷、《艺经》一卷而著名,被称为“笑林始祖,与丁仪、丁廙、杨修为曹植的“四友”。”淳自小有才名,博学多艺,善写文章,又懂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方圆遐迩许多人都知其名。魏文帝时,邯郸淳为博士给事中,曾作《投壶赋》上奏文帝,讲述仁义礼仪和恩威相兼的君臣之道。邯郸淳还为教曹娥写过一篇碑文,陈留大文学家、大书法家蔡邕避难路过会稽,赞碑文为“绝妙好辞”也!邯郸淳留名后世并非因其政绩不夸,也不是因为他的文章特好,而在于他不经意的闲逸文作——《笑林》和《艺经》,讲述了当时的许多笑话、噱头、善喻、讥讽、幽默趣事以及当时流行的投壶、米夹、掷砖、马射、弹棋、棋局、食籁等诸般游艺项目,成为中国最早的笑话和杂耍专著。

生平

  邯郸淳颍川郡(今河南省禹县)人。汉末文学家、书法家,邺下文人之一。

  邯郸淳青年时期就具有超人的才华。其书法艺术精湛有力,尤其擅长虫篆(似虫形之篆书)。曹操久闻其名因而召见之。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争宠,两人都想招揽邯郸淳做自己的僚属。应操命他去见曹植,两人促膝纵谈至暮,相互表达了敬慕之情。曹丕即位后,邯郸淳官封博士、给事中,邯郸淳为报知遇作《投壶赋》,洋洋千余言,曹丕认为写得很好,赏赐帛千匹以嘉奖, 邯郸淳有文集二卷、《艺经》一卷,今仅存《投壶赋》、《孝女曹娥碑》等文。邯郸淳文字成就除散文外,还撰有《笑林》三卷。《笑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关于笑话方面的专书。内容大都是一些短小精炼的讽刺性笑话。如《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故事写出了执竿人的蠢态,更讽刺那个自以为年纪大,阅历广,而自以为聪明的老者。寥寥几笔,引人哑然失笑。总的说《笑林》幽默生动,讽刺辛辣,所以流传甚广。原书到宋代散失,今有鲁迅先生《古小说钩沉》辑本。

作品介绍

  笑话是随着人类的文明程度的提高而出现的,在我国的古代载籍中,有许多幽默、可笑、滑稽的事情,譬如我们一直当作寓言的的《守株待兔》、《拔苗助长》、《刻舟求剑》等等,其实完全可以划入笑话的范畴。但是它们只是零星地散布在浩瀚的书林中,其余的大概就基本上在口头流传,没有人加以归并整理。
  大约到汉末魏初的时候,我国才有了第一部笑话的结集,那就是《笑林》。它的作者邯郸淳,史书上没有专门的传记,但是从《后汉书·曹娥传》、《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以及后世关于书法的材料中,我们还可以知道不少有关他的事情。邯郸淳,字子淑,一名竺,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说他:“弱冠有异才,元嘉元年(一五一),上虞长度尚为曹娥立碑,淳者尚之弟子,于席间作碑文,操笔而成,无所点定,遂知名。黄初初(约二二一)为魏博士、给事中。”
  我们按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他二十岁来计算,那么他当生于汉顺帝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到曹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的时候,他就已经九十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在那个时候,能活九十岁的人,真应该是凤毛麟角。这不但需要一个好的体魄,大约也需要一个非常良好的心头态。那么,当我们知道他曾撰有《笑林》三卷的时候,这个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笑林》,三卷,《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世》子部小说家类均著录。宋初编纂《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的时候,曾采录部分文字,大约当时尚存。后来给佚失了。鲁迅先生曾从各书中把它辑集为一卷,共二十九则,收入《古小说钩沉》。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专门论及,说:“遗文存二十余事,举非违,显纰缪,实《世说》之一体,亦后来诽谐文字之权舆也。”这部书的出现,对我国后来笑话书的编纂影响很大。 现存二十九则笑话,基本上都挺经典,如《胶柱鼓瑟》、《一叶障目》等等就都出自这里,有的笑话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经常听到。让我摘录一部分,与朋友们共享: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齐人就赵人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乃知向人之愚。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得“螳螂伺蝉,自障叶要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县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取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丐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寻复嘱曰:“我倾家赡君,慎勿他说,复相效而来!”老人饿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矣。
  平原陶丘氏,取渤海墨台氏女,女色甚美,才甚令,复相敬。已生一男而归,母丁氏,年老,进见女婿。女婿既归而遣妇。妇临去请罪,夫曰:“曩见夫人,年德已衰,非昔日比。亦恐新妇老后,必复如此,是以遣,实无他故。”
  平原人有善汉伛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曰:“君且囗(疑为“卧”)。”欲上背踏之。伛者曰:“将杀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
  甲与乙争斗,甲啮下乙鼻,官吏欲断之,甲称乙自啮落。吏曰,“夫人鼻高而口低,岂能就啮之乎?”甲曰,“他踏床子就啮之。”
  东家丧妻母,往祭,托馆师撰文,乃按古本误抄祭妻父者与之。识者看出,主人大怪馆师,馆师曰:“古本上是刊定的,如何会错?只怕是他家错死了人!”

书法造诣
  工书,诸体皆能,尤善篆籀。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卫恒《四体书势》载其篆书师法曹喜,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并认为蔡邕善书篆,“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魏略》言其“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可惜其墨迹早已不传。
  他博学多才,精通训诂,所编《笑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集,被后世尊称为笑林祖师。该书以嘲讽愚庸的笑话故事见长,其中一些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原书三卷,被宋代人增添至10卷,今已亡佚,仅存29则。

故事

  邯郸淳是三国时代魏国书法家,字子淑,颖川昆阳(今叶县)人。《书小史》称其“志行清洁,才学通敏,书则八体悉工,学尤善古文大篆。”邯郸淳青年时代离家出走,游学长安、洛阳,拜大书法家扶风、曹喜为师,刻苦磨炼,终于名震书坛。汉献帝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邯郸淳从长安避乱荆州,为刘表门下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州投降。曹操颇知书法,早闻邯郸淳大名,“召与相见,甚敬异之。”

  赤壁战后,邯郸淳随曹操来到邺城,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争与邯郸淳结交。曹丕请父亲让邯郸淳作自己的文字侍从。曹植也求邯郸淳甚急。此时曹操正偏爱曹植,命邯郸淳往见曹植;曹植大喜过望,热情隆重地接待了邯郸淳。建安二十五年(公安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取得继承权,代汉而立,开创魏王朝,最终把邯郸淳拉到自己身边任博士给事中。邯郸淳作《投壶赋》千余言,上奏曹丕。曹丕很欣赏,赐帛千匹。正始年间(公元240-248年)邯郸淳以大篆、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刻儒家经典《正始三体石经》,立于洛阳太学故汉碑之西。其书法焕然,成为传世珍品。

  邯郸淳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书小史》称:淳篆书师曹喜,略究其妙。蔡邕善篆,然精密间理,不如淳也。

猜你喜欢

  • 欧阳澥

    欧阳澥(公元820年-885年),字沙章,号潘湖。福建晋江人,欧阳詹孙。唐武宗会昌四年(844年)进士。有《咏燕上主司郑愚》传世。

  • 崔邠

    崔邠(754—815),字处仁,清河武城人。祖佶,父陲,官卑。邠少举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科。贞元中授渭南尉。迁拾遗、补阙。常疏论裴延龄,为时所知。以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至中书舍人,凡七年。又权知吏部选事。明年,为礼部侍郎,转吏部侍郎,赐以金紫。邠温裕沉密,尤敦清俭。上亦器重之。裴垍将引为相,病难于承答,事竟寝。兄弟同时奉朝请者四人,颇以孝敬怡睦闻。后改太常卿,知吏部尚书铨事。故事,太常卿初上,大阅《四部乐》于署,观者纵焉。邠自私第去帽,亲导母舆,公卿逢者回骑避之,衢路以为荣。居母忧,岁余卒,元和十年三月也,时年六十二。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简。

  • 萧泰来

    萧泰来,字则阳,一说字阳山,号小山。宋代诗人,临江(今四川忠县)人。绍定二年(1229)进士。宝祐元年(1253),自起居郎出守隆兴府。又曾为御史。著有《小山集》。存词二首。

  • 完颜亮

    (1122—1161)金朝皇帝,女真完颜部人,本名迪古乃,字元功,后改名亮。辽王完颜宗干第二子。皇统九年,弑熙宗自立,当年改元天德,后改贞元、正隆。即位后以励官守,务农时等七事诏中外。迁都于燕,称中都,又改汴梁为南京。正隆末大举攻宋,败于采石,东至瓜洲,兵变被杀。在位十二年。世宗时降为海陵郡王,谥号炀,后再降为海陵庶人。

  • 李泌

    李泌(722---789),字长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宝中,自嵩山上书论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赏识,令其待诏翰林,为东宫属言。为杨国忠所忌,归隐名山。安禄山叛乱,肃宗即位灵武,召他参谋军事,又为幸臣李辅国等诬陷,复隐衡岳。代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又屡为权相元载、常衮排斥,出为外官。

  • 屠瑰智

    (851—902)唐苏州海盐人,字宝光。少时累举不第。后随钱镠起兵,以功授指挥使。昭宗乾宁四年,以功遥领常州刺史。迁越州指挥使。光化三年,徙守湖州。天复二年,徐绾、许再思叛,镶智往讨之,为其所害。

  • 张着

    张着,字则明,浙江永嘉人,元末徙居常熟。明洪武举人,官至临江府同知。工书法。有《长安唱和集》、《永嘉集》等。

  • 丘崈

    丘崈(1135-1208)南宋将领。字宗卿,江阴(今属江苏)人。

  • 杨载

    杨载(1271—1323)元代中期著名诗人,与虞集、范梈、揭傒斯齐名,并称为“元诗四大家”。字仲弘,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延祐二年进士,授承务郎,官至宁国路总管府推官。杨载文名颇大,文章以气为主,诗作含蓄,颇有新的意境。

  • 张翔

    (724—779)安定人,字子翼。玄宗天宝初入仕,历任济王府参军、阌乡尉、陕县尉、京兆功曹等,官至殿中侍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