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鸠罗摩什生平

鸠罗摩什生平介绍

 鸠摩罗什(Kumārajīva,344-413农历4月13),一译“鸠摩罗什(耆)婆”,略称“罗什”或“什”,意译“童寿”。祖籍天竺,混血,出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家世显赫,其祖上为名门。鸠摩罗什自幼天资超凡,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七岁跟随母亲一同出家,曾游学天竺诸国,遍访名师大德,深究妙义。博通大乘小乘。精通经藏、律藏、论藏三藏,并能熟练运用,掌控自如,乃三藏法师第一人,与玄奘、不空、真谛并称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位列四大译经家之首,翻译学鼻祖,语言学大师。>>查看鸠罗摩什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出家

  鸠摩罗什,后秦僧人、佛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又译鸠摩罗什婆、鸠摩罗耆婆,略作罗什。意译童寿。青年时即名传西域各地,声闻中原。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弃宰相之位周游列国学道,后来龟兹,与龟兹王妹结合生罗什。自幼天资超凡,乃舍利弗转世,相貌出众,混血,半岁会说话,三岁能认字,五岁开始博览群书,罗什7岁随母出家,每天能背诵三万六千偈颂,初学小乘经典。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从槃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经。

  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年余,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复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后佛陀耶舍一直和他合作翻译佛经。罗什回龟兹后,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槃头达多从罽宾到龟兹,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博读大小乘经,名扬西域三十多国。于是罗什之名声大震西域周边各国,鸠摩罗什不仅相貌倜傥,而且字如其人,文笔也是潇洒清秀,堪称一流。曾有三果罗汉言,鸠摩罗什在三十六岁如果没有破戒,他就会成为第二个佛陀,在汉地也有传闻。为争夺这位高僧,前秦后秦发动了两次战争。

  东晋太元六年(382)年,苻坚遣大将军吕光攻伐焉耆,继灭龟兹,取罗什至河西走廊凉州鸠摩罗什寺。三年后姚苌杀苻坚,灭前秦。东晋太元八年(384)年,吕光遂割据凉州,称大将军、凉州牧,自立为凉主,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鸠摩罗什寺达16~17年,其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都会去凉州城郊的莲花山做大型水陆法会。在凉州他是被世人公认为汉传佛教奠基人,是一位伟大的佛学家、哲学家、汉语言学家、音律学家、星象学家。

  后秦弘始三年(401年)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又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后于圭峰山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堂寺(西安),后经扩建,殿宇巍峨。鸠摩罗什率众僧住此译经。当时译经队伍非常庞大,在鸠摩罗什主持之下,译经场中有译主、度语、证梵本、笔受、润文、证义、校刊等传译程序,分工精细,制度健全,集体合作。据记载,助鸠摩罗什译经的名僧有“八百余人”,远近而至求学的僧人三千之众。故有“三千弟子共翻经”之说。

  译经

  后秦弘始三年(401)姚兴攻伐后凉,亲迎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了规模宏大的译场,请罗什主持译经事业。尔后十余年间,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据《出三藏记集》载,罗什在弘始四年至十五年期间,译出经论35部,294卷。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成实论》及《十诵律》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重点在般若系的大乘经典和龙树、提婆一系的中观派论书,内容信实,文字流畅,有些经典后虽有新译,仍难以取代,老幼皆宜接受,无论是老大妈小沙弥还是达官贵人,其经文几乎家家有一本,从其译本出现,流传至今经历1600多年而不衰,其家喻户晓的流行程度有目共睹,在中国译经和佛教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圆寂

  后秦弘始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鸠摩罗什圆寂于草堂古刹(西安草堂寺)。临终前曾嘱其弟子应以其著译而不以其生活行事为准绳。譬喻“臭泥中生莲花,但采莲花勿取臭泥”。著作有为姚兴所写的《实相论》2卷;答姚兴《通三世论》书1篇;答慧远质问大乘义十八科3卷,系后人所汇集,题为《大乘大义章》或《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三藏大师圆寂前与众僧道别时曾说:“凡所出经论三百余卷,唯《十诵》一部未及删烦了,存其本旨必无差失。愿凡所宣译,传流后世,咸共弘通。今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公元413年,大师圆寂,荼毗后果然舌根不烂,是为大师开佛知见,传持佛心法印之明证!大师圆寂时叮嘱弟子,要将火焚之后的舌舍利运往凉州鸠摩罗什寺(今甘肃武威)供奉,舌舍利而今还在,世界上唯一一颗三藏法师舌舍利子,其见证的大师了不世之伟大成就。

传佛足迹

  克孜尔石窟

  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鸠摩罗什一生的起点,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克孜尔石窟有4个石窟区,正式编号的石窟有236个,大部分塑像都已被毁,还有81窟存有精美壁画,为古代龟兹国的文化遗存。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克孜尔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敦煌白马塔 

  据传,古塔是著名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为他的心爱坐骑白马而建。相传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9月,皇帝苻坚令骁骑将军吕光和陵江将军姜飞、率七万军马西伐龟兹,并嘱咐:“腾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等于384年攻破龟兹,并征服西域30余国后,请高僧鸠摩罗什东归传经。当行至敦煌时,白马七天七夜未进滴水滴食,鸠摩罗什夜梦他所乘白马托梦说,白马本是上界天骝龙驹,受佛主之命,特送他东行。现已进阳关大道,马将超脱生死之地,到葫芦将另有乘骑。次日醒来,果然白马已死去。当地佛教信徒遂葬白马于城下,修塔以纪念,取名“白马塔”。白马塔位于敦煌古城遗址城内南部,相传鸠摩罗什随吕光大军东归,行至敦煌郡,他的白马死于此,将死马掩埋在这里。后秦建塔志之,塔9层,高约12米。现存塔为道光年间重建,刻石有“道光乙巳桐月白文彩等重修”等字。

  鸠摩罗什寺

  鸠摩罗什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已有1600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西域高僧、佛经翻译家、哲学家鸠摩罗什初入内地安身弘法演教之处,在此进一步学习汉语,弘扬佛法17年之久,此处也是其传奇一生开始的地方和结束的地方。寺内雄立的宝塔是为纪念鸠摩罗什而修建的,塔内供奉鸠摩罗什的舌舍利。鸠摩罗什寺是研究五凉文化的珍贵遗存,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武威的一大奇观。古人曾经盛赞罗什寺是“由来僧宝摇篮地”,因“弘法利生集英”而“天下名”。据史书记载,后凉建国初年,吕光挟持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到达武威后,为了安顿他的身心,便下令召募各地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寺院,建好后,便命名为鸠摩罗什寺,让鸠摩罗什住在其中,弘扬佛法。罗什法师圆寂后,他的弟子遵其遗嘱,将他的“舌”舍利供奉于寺内,并在供奉“舌”舍利处造寺塔一座,也就是今天的罗什寺塔。建塔年代大约在公元420年前后。

  西安草堂寺

  草堂寺在户县县城东南20公里,位终南山圭峰山下。草堂寺址原有座寺,名大寺。后秦弘始三年(410年)皇帝姚兴遣硕德率军西伐后凉,又迎鸠摩罗什至长安,后于圭峰山下逍遥园中千亩竹林之心“茅茨筑屋,草苫屋顶”,起名草堂寺(西安),后经扩建,殿宇巍峨。

猜你喜欢

  • 周金简

    周金简(1676-1732),字大酉,号燕岩。常州府无锡县人,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著有《爇香小圃诗草》。

  • 辛文房

    元西域人,字良史。以能诗称。有《唐才子传》。

  • 杨维桢

    杨维桢(1296—1370)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和戏曲家。字廉夫,号铁崖、铁笛道人,又号铁心道人、铁冠道人、铁龙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号老铁、抱遗老人、东维子,会稽(浙江诸暨)枫桥全堂人。与陆居仁、钱惟善合称为“元末三高士”。杨维祯的诗,最富特色的是他的古乐府诗,既婉丽动人,又雄迈自然,史称“铁崖体”,极为历代文人所推崇。有称其为“一代诗宗”、“标新领异”的,也有誉其“以横绝一世之才,乘其弊而力矫之”的,当代学者杨镰更称其为“元末江南诗坛泰斗”。有《东维子文集》、《铁崖先生古乐府》行世。

  • 乐钧

    乐钧(1766-1814,一说1816卒),原名宫谱,字效堂,一字元淑,号莲裳,别号梦花楼主。江西抚州府临川长宁高坪村(今属金溪县陈坊积乡高坪村)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从小聪敏好学,秀气孤秉,喜作骈体文,利文20卷。弱冠补博士弟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由学使翁方纲拔贡荐入国子监,聘为怡亲王府教席。嘉庆六年(1801)乡试中举,怡亲王欲留,乐钧以母老辞归。后屡试不弟,未入仕途,先后游历于江淮、楚、粤之间,江南大吏争相延聘,曾主扬州梅花书院讲席。嘉庆十九年,因母去世过分伤心,不久亦卒。

  • 朱穆

    朱穆(100~163)字公叔,一字文元,东汉南阳郡宛(今河南南阳市)人,丞相朱晖之孙。初举孝廉。顺帝末,大将军梁冀使典兵事。桓帝时任侍御史。感时俗浇薄,作《崇厚论》、《绝交论》。永兴初,出任冀州刺史,镇压起事灾民。后触犯宦官,罚作刑徒,因千人上书为之鸣不平,赦归。居乡数年,复拜尚书。上书请除宦官未成,忧愤死。

  • 周起

    周起(970-1028),字万卿,山东邹平人。咸平三年进士第二人,初授将作监丞、齐州通判。曾仕尚书礼部侍郎、枢密副使。终礼部侍郎、知汝州。卒溢安惠。宋朝官员,藏书家。“家藏书至万余卷,与其弟越,皆以能书为世所称,每书辄为人取去。“-------《临川集》

  • 房舜卿

    房舜卿,宋朝时期诗人,身世不详,代表作有《忆秦娥》、《玉交枝》,《全宋词》收其词二首。

  • 李宏皋

    李宏皋,正确的名字应该是李弘臬(见《复溪州铜柱记》铭文)(?-951),五代十国时南楚国官员、学士,官至尚书左仆射,御史大夫,上柱国。李弘臬系长沙人。南楚王马殷当国时,为营道令,迁都统掌书记。后为南楚文昭王马希范所置天策府十八学士之一,授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

  • 邓肃

    邓肃(1091~1132),字志宏,南剑沙县(今属福建)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年,年四十二岁。少警敏能文,善谈论。会李纲罢相,上疏争之,干执政怒,罢归居家,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携母避寇福唐(今福清),五月初九病逝,年仅41岁,归葬于邓墩。肃著有《栟榈集》三十卷,《挥尘后录》传于世。《闽沙邓氏族谱》载:邓肃,字志宏,父祖谷,长子邓普,字寰宇,次子邓慈。

  • 杨立斋

    [元](约公元一三三0年前后在世)名、里、生卒年及生平均无考,约元文宗至顺初前后在世。工曲,太和正音谱评为“如风烟花柳。”尝见杨玉娥唱商道的双渐小卿,因作鹧鸪天及哨遍以咏之,今存太平乐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