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贝琼生平

贝琼生平介绍

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一字廷琚、仲琚,又字廷珍,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贝琼从杨维桢学诗,取其长而去其短;其诗论推崇盛唐而不取法宋代熙宁、元丰诸家。文章冲融和雅,诗风温厚之中自然高秀,足以领袖一时。著有《中星考》、《清江贝先生集》、《清江稿》、《云间集》等。>>查看贝琼的诗词古文

生平

  贝琼曾祖贝珪,宋理宗时由苏州徙崇德(今浙江桐乡),筑室语儿溪上,遂为史山。史山即殳山(今属浙江海宁双山乡)。贝琼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少年时即颖悟,性坦率,不修边幅而笃志好学,博通经史百家。师事同乡黄次山、会稽杨维桢。元末世乱,隐居教授,往来于华亭(今江苏松江)、海昌(今浙江海宁)间,生徒云集。又曾主教幽湖(今桐乡濮院)朱显道家。48岁时始领乡荐,游京师,作《真真曲》,由此知名。时张士诚据平江(今苏州市),贝琼隐居殳山,累征不就。

  明洪武三年(1370),举明经,召修《元史》。同官李敏卿等称其叙事直而不徇。史成,受赐归乡。洪武五年,奉命出任浙江乡试官。次年,任国子助教,后改作中都国子监,教授勋臣子弟。与张美和、聂铉齐名,时称“成均三助”。曾叹古乐衰废,堂堂成均(官设学校),徒具其名,作《大韶赋》以寄感慨。在史馆,与金华宋景濂相友善,凡有著作,常互相推让。及景濂为司业,建议祀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于天子之学。太祖拒不采用,而当时犹有赞同者,琼乃作《释奠》以解辩之,赢得识者之赞赏。其坚持正道,大多类此。洪武十一年,致仕归。翌年,卒于家,葬于语儿乡。

  贝琼有子5人,大多有文名。次子贝翱字秀翔,能诗,著有《平淡集》。

籍贯研究

  明潘廷章《硖川图志》载:殳山又作芟山,西山之西北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辖也。《桐邑志》曰:殳山,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导引术入千金乡,相传宋时人,登此山数年,跌坐而化……其地历史,据《石泾小志》载:“汉代为由拳县西南境,三国(吴)后改属嘉兴,五代(后晋)时又改属崇德,明代宣德五年(1430)后划归桐乡。至1950年,殳山又划归海宁双山乡。

  从贝琼的诗可以看出,他可能就是海宁当时的殳山人,有《殳山隐居诗》为证:病客从教懒出村,两山一月雨昏昏。野花作雪都辞树,溪水如云欲到门。无复元戎喧鼓吹,试从田父牧鸡豚。来青处士时相过,犹是平原旧子孙。”

  光看此诗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殳山山麓有他的故宅与来青堂主陆容的遗址。殳山位于硖石镇双山村,分为东殳山和西殳山,东殳山也称史山。所《硖石图志》记载:“殳山在西山之西六里,高二十余丈,周七里,桐辖也。”桐邑志曰:“因殳仙而得名。殳仙名基,得导引术入千金乡。相传宋时人,登此山数年,趺坐而化,其徒收瘗惟巾氅云。”殳山上名胜古迹很多,据《桐乡县志》记载:“山上有潮音庵,又有殳仙石、铜棺冢、洗药池、炼丹台、藏兵坞、小赤壁、一滴泉、公主墓诸胜迹,山麓有明初贝清江故宅及陆容来青堂遗址。”1950年,桐乡县屠甸区殳山乡的七个村并入海宁县。20世纪80年代,已将殳山改为公墓。

  殳山原属桐乡,后改归为海宁。故说贝琼是桐乡人也没错,说他是海宁人更是没错。现殳山归属海宁的双山乡,那贝琼自然就是海宁人了。另外,他还写了《游殳山诗》:

  神人夜割蓬莱股,苍然尚作青狮舞。殳基得道此飞腾,烟火千家自城坞。前年盗起官军下,存者如星绕四五。我来欲置读书床,出入未愁穿猛虎。山寒月黑无人声,夹道长松作风雨。”

  从诗句来看,贝琼确实曾在殳山隐居。

猜你喜欢

  • 卢亘

    汲郡人,字彦威。幼颖悟,博览群书。为文雄逸,尤工于诗。以拟著《滕王阁记》,受知于姚燧,荐为国史院编修。后以待制卒。有《彦威集》。

  • 朱千乘

    唐人。曾居越州镜中别业。宪宗元和元年春,在越州作诗送日僧空海归国。有诗集一卷,空海曾携归日本,奏上之。今不存。

  • 章良能

    章良能(?~1214),父章驹,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授上虞知事。兄良肱,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

  • 方祖荫

    方祖荫,中国清朝官员,本籍中国安徽。之前担任新竹知县期间颇有治绩的方祖荫于1891年(光绪17年)接替吴本杰,于台湾以通判身分超格代理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县、市全境及高雄县部份区域(建省前之台湾县区域)。1895年,台湾遭中国清朝割让予日本,台湾士绅筹组台湾民主国,他则担任基隆厅同知,调兵抵抗日军。不过因为广勇溃散,他退入台北。之后,则不知所踪。

  • 完颜璟

    完颜璟(公元1168-1208年),小字麻达葛,世宗完颜雍孙,完颜允恭子,世宗病死后继位。章宗统治前期,金朝国力强盛,后期由盛转衰。在位19年,病死,终年41岁,葬于道陵(今北京市房山县大房山东北)。

  • 许敬宗

    许敬宗(公元592年—公元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隋大业年间中秀才,后担任书佐。其父许善心被杀之后投奔瓦岗军,被李密任命为记室。李密兵败之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秦王李世民问其才学召为秦府学士,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监修国史,不久迁中书舍人。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退休。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81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缪。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

  • 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0年,直至1709年方撤帐归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创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 繁钦

    繁钦(?-218)字休伯,东汉颍川(今河南禹县)人。曾任丞相曹操主簿,以善写诗、赋、文章知名于世。

  • 朱广川

    朱广川,字松溪,嘉兴人。乾隆己酉举人,官邵武同知。有《政和堂遗稿》。

  • 宗夬

    (456—504)南朝梁南阳涅阳人,字明扬。宗炳孙。勤学有才干。初仕齐,为临川王骠骑行参军。入竟陵王萧子良西邸。齐武帝永明中,与魏和亲,奉命接魏使。齐郁林王时,为都官尚书。见王失德,颇自疏,后王被杀,宠旧多罹其祸,夬与傅昭独以清正免。入梁,历位太子右卫率、五兵尚书,参掌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