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李昌祺生平

李昌祺生平介绍

李昌祺(1376~1452)明代小说家。名祯,字昌祺、一字维卿,以字行世,号侨庵、白衣山人、运甓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使,为官清厉刚正,救灾恤贫,官声甚好。且才华富赡,学识渊博,诗集有《运甓漫稿》,又仿瞿佑《剪灯新话》作《剪灯余话》。>>查看李昌祺的诗词古文

文学成就

  永乐十七年,谪役房山期间,昌祺仿拟瞿佑《剪灯新话》创作了《剪灯馀话》,借以抒写胸臆。胡广、曾棨、李时勉等人都曾为此书作序跋。《剪灯馀话》4卷20篇(另附《还魂记》1篇),董氏诵芬室刻本。今整理本均为5卷22篇(增入《还魂记》、《至正妓人行》两篇),成书于永乐

  十八年(1420),有永乐庚子夏自叙。其书大都取材于元末明初事,以婚姻爱情故事为主,又多幽冥灵异人物,作者以此表达他“善可法,恶可戒,表节义,砺风俗”之义。其中《长安夜行录》、《鸾鸾传》、《琼奴传》等篇,一方面揭露了封建权要、强暴势力以及封建礼教的罪恶,一方面赞扬了男女青年自由的爱情,但最后总给人物加上“节义”之名。《田洙遇薛涛联句记》、《江庙泥神记》是写人与鬼神相爱。其他如《青城舞剑录》,颂扬了隐居的侠士正直豪侠的气质;《泰山御史传》通过对阴间作官者的议论,抨击官场的黑暗;而《何思明游酆都录》写阴间地府事,以图对世人起到“惩恶扬善”之效。
《剪灯馀话》“缛丽丰蔚,文采烂然”(曾棨序),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艺术性较高。如《芙蓉屏记》、《秋千会记》、《还魂记》等篇均被明末凌□初等人改为拟话本。惟作者自炫文才,作品中插入不少诗词,嫌累赘。 昌祺本人也写了序言,叙述了《剪灯余话》成书的原委。《余话》序云:“矧余两涉忧患,饱食之日少,且性不好博奕,非籍楮墨吟弄,则何以豁怀抱,宣郁闷乎?”又云“若余者,则负谴无聊,姑假此以自遣,初非平居有意为之,以取讥之大雅。”由于文艺在当时是文人雅士不屑为的,昌祺亦因此颇受讥议。他死后“议祭于社,乡人以此短之。”都穆《都公谈纂》也说:“景泰间,韩都宪雍巡抚江西,以庐陵乡贤祀学宫,昌祺独以作《余话》不得入,著述可不慎欤!”

  李昌祺另著有《运甓漫稿》7卷。

猜你喜欢

  • 毛纪

    毛纪(1463——1545),字维之,号鳌峰逸叟。掖县(今莱州市)人士,明代重臣,官至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他于成化年间乡试第一,登进士。弘治初,授检讨,累迁侍读。正德十二年,命兼东阁大学士,入预机务。世宗即位,以定策功,加伯爵,不受。“大礼”议起,杨廷和等相继去职,遂为首辅。朝臣伏阙哭争,俱逮系,毛纪上疏乞宥,传旨切责,遂于嘉靖三年(1524)七月二十六日致仕。《明伦大典》成,追论夺官。嘉靖二十四年(1545)卒,赠太保,谥文简。著有《密勿稿》、《辞荣录》、《联句私钞》、《归田杂识》、《鳌峰类稿》等。

  • 王埜

    王埜(yě),字子文,号潜斋,生于金华(今浙江金华),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嘉定十二年(1219年),考中进士,历任两浙转运判官、权镇江知府、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等职。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封吴郡侯。因与宰相不合,言者攻之,罢任,提举洞霄宫。工于诗,书法学欧阳询,署书尤清劲。金华宝婺观中八咏楼扁,智者寺倚松亭扁“灵源胜地”四大字,赤松山亭额及江宁雨花台緫秀堂扁,皆其所书。存词三首。

  • 庄师熊

    庄师熊,字次公,号梅庄,宁德(今属福建)人。理宗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进士,官抚州乐安丞(明嘉靖《宁德县志》卷二)。

  • 段成己

    段克己弟。两人同为(1230)。克己中举,无意仕途,终日纵酒自娱。成己及第,授宜阳主簿。金亡,成己与兄避居龙门山(今山西河津黄河边)。克己殁后,自龙门山徙居晋宁北郭,闭门读书,近四十年。元世祖忽必烈降诏征为平阳府儒学提举,坚拒不赴。至元十六年卒,年八十一。

  • 赵景淑

    安徽合肥人,字筠湄。少慧,喜读书,尝集古今名媛四百余人,各为小传,题曰《壶史》。又著《香奁杂考》,征引详博。兼工诗。未嫁而卒,年二十四。

  • 高登

    高登(1104~1159)字彦先,号东溪,漳浦县杜浔乡宅兜村人,南宋强项廉介的爱国者,词人,宣和间为太学生。绍兴二年(1132)进士。授富川主簿,迁古田县令。后以事忤秦桧,编管漳州。有《东溪集》、《东溪词》。

  • 时太初

    字大本,常熟人。

  • 崔日用

    崔日用(673年-722年),唐朝人,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唐朝宰相。睿宗李旦禅让之后,即位的玄宗李隆基欲除掉势大的太平公主一党,遂召崔日用商议。崔日用便为玄宗制定了完整的政变计划,太平公主一党倒台后因功入朝任吏部尚书,之后又因事被外放为常州刺史。开元十年卒于并州大都督府长史任上,时年五十岁。

  • 郭茂倩

    郭茂倩(1041年-1099年),字德粲(《宋诗纪事补遗》卷二四),宋代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宋史》卷二九七《郭劝传》)。为莱州通判郭劝之孙,太常博士郭源明之子。神宗元丰七年(一○八四)时为河南府法曹参军(《苏魏公集》卷五九《郭君墓志铭》)。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以解题考据精博,为学术界所重视。

  • 张宜泉

    张宜泉(1720—1770),清内务府汉军旗。著有《春柳堂诗稿》,现存最早者为光绪年间刊本,由其嫡孙张介卿付梓,对于曹学研究价值极大。其“先世曾累受国恩”,后家族败落。张宜泉遭际坎坷,他十三岁即丧父,有“缅想孤儿曰,悲含舞勺时”之句,后又丧母。他写有《分居叹》,言“嫂兄悕弃弟”,“亡家剩一身”,为兄嫂不容。他自己则是“纵饮原多故,拈毫只苦呤”。他在诗稿自序中感叹:“家门不幸,书剑飘零,三十年来,百无一就。”他慨叹“亡家剩一身”,“吐气在何年”?终身不得志,晚年靠教私塾维持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