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江淹生平

江淹生平介绍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查看江淹的诗词古文

成语典故

梦笔生花
  江淹在被权贵贬黜到浦城当县令时,相传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小山上。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当时人称为“梦笔生花”。

江郎才尽
  中年以后,江淹官运亨通,官运的高峰却造就了他创作上的低潮,富贵安逸的环境,使他才思减退,到齐武帝永明后期,他就很少有传世之作,故有“江郎才尽”之说。据《诗品》,传说他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他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人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南史》中除了记载以上故事外,还记载了一个类似的“索锦”的故事,发生在张协与江淹之间。

文通残锦
  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典出《南史·江淹传》。南朝梁江淹,字文通,年轻时就很有才华。传说他晚年梦见晋张协对他说:“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江淹把几尺残锦奉还,张大怒说:“那得割截都尽。”江淹的文才从此大不如前。

仕宦轶事

  宋顺帝升明初年,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时,荆州刺史沈攸之忠于宋,举兵反对萧道成。萧道成询问江淹,江淹向他陈说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造反,率叛军围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败,众皆服江淹有远见。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士族官僚对他并没有看好,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却脱去官服,投奔萧衍。后萧衍称帝,江淹得到重用。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

文学贡献

  江淹突出的文学成就表现在他的辞赋方面,他是南朝辞赋大家,与鲍照并称。南朝辞赋发展到“江、鲍”,达到了一个高峰。江淹的《恨赋》、《别赋》与鲍照的《芜城赋》、《舞鹤赋》可说是南朝辞赋的佳作。

  江淹又是南朝骈文大家,是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与鲍照、刘峻、徐陵齐名。最为知名的当数他在狱中写给建平王刘景素的《诣建平王书》,文章辞气激扬,不卑不亢,真情实感流注于字里行间。刘景素看了江淹的这篇上书后,深受感动,立即释放了他。另外,江淹的《报袁叔明书》、《与交友论隐书》等,均为当时名篇。 江淹的诗作成就虽不及他的辞赋和骈文,但也不乏优秀之作,其特点是意趣深远,在齐梁诸家中尤为突出。善于拟古是江淹诗歌方面的突出特色,面貌酷似,几可乱真。

  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就说江淹“善于摹拟”。江淹努力学习古人的作品,确使他摆脱了一些绮丽之风,写出了不少在流丽中带有峭拔苍劲之气的诗篇。在江淹诗歌中,有一部分为乐府歌辞。江淹的乐府歌辞在南朝中虽不能技压群雄,也算得是上乘之作。

人物生平

  公元444年,江淹出生于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故里位于今民权县程庄镇。祖父江耽。父亲江康之,南沙令,雅有才思。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二十岁左右教宋始安王刘子真读五经,并一度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江淹的许多代表作品都写于被贬期间。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景素为荆州,淹从之镇。少帝即位,多失德。景素专据上流,咸劝因此举事。淹每从容谏曰:“流言纳祸,二叔所以同亡;抵局衔怨,七国于焉俱毙。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景素不纳。及镇京口,淹又为镇军参军事,领南东海郡丞。景素与腹心日夜谋议,淹知祸机将发,乃赠诗十五首以讽焉。

  会南东海太守陆澄丁艰,淹自谓郡丞应行郡事,景素用司马柳世隆。淹固求之,景素大怒,言于选部,黜为建安吴兴令。淹在县三年。升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俄而荆州刺史沈攸之作乱,高帝谓淹曰:“天下纷纷若是,君谓何如?”淹对曰:“昔项强而刘弱,袁众而曹寡,羽号令诸侯,卒受一剑之辱,绍跨蹑四州,终为奔北之虏。此谓‘在德不在鼎’。公何疑哉?”帝曰:“闻此言者多矣,试为虑之。”淹曰:“公雄武有奇略,一胜也;宽容而仁恕,二胜也;贤能毕力,三胜也;民望所归,四胜也;奉天子而伐叛逆,五胜也。彼志锐而器小,一败也;有威而无恩,二败也;士卒解体,三败也;搢绅不怀,四败也;悬兵数千里,而无同恶相济,五败也。故虽豺狼十万,而终为我获焉。”帝笑曰:“君谈过矣。”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相国建,补记室参军事。建元初,又为骠骑豫章王记室,带东武令,参掌诏册,并典国史。寻迁中书侍郎。永明初,迁骁骑将军,掌国史。出为建武将军、庐陵内史。视事三年,还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寻复以本官领国子博士。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宋顺帝升明初年,萧道成(后为齐高帝)辅政时,荆州刺史沈攸之忠于宋,举兵反对萧道成。萧道成询问江淹,江淹向他陈说萧道成必胜而沈攸之必败的五条原因。第二年沈攸之果然战败自杀身亡,江淹也因此而甚得齐高帝赏识。齐东昏侯永元年间,崔慧景造反,率叛军围困京城建康,城内士族官僚纷纷投身于叛军门下,只有江淹称病不往。崔慧景很快兵败,众皆服江淹有远见。后来萧衍带兵至新林(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士族官僚对他并没有看好,人人安之若素,而江淹却脱去官服,投奔萧衍。后萧衍称帝,江淹得到重用。

  江淹为官清正,不避权贵,直言敢谏。宋后废帝刘昱即位“多失德”,刘景素又偏听偏信左右之言,政局岌岌可危。江淹从容直谏,刘景素怒而不纳,江淹赠诗十五首以讽谏。江淹任御史中丞时,弹劾中书令谢朏、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也曾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有脏物宝货成千上万,并拘捕了他们,交朝廷治罪。其他被检劾论治的违法官员更是不胜枚举。齐明帝曾当面称赞江淹:“从宋代以来,不曾有严明的御史中丞,君今天可说近代独一无二了。”

  萧道成代宋自立,江淹被任为骠骑豫章王记萧嶷室带东武令,迁中书侍郎,齐武帝永明间,任庐陵内史、尚书左丞、国子博士诸职。少帝萧昭业即位,江淹任御史中丞。明帝萧鸾时,又任宣城太守、秘书监诸职。

  梁武帝萧衍代齐后,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梁天监四年(505年),江淹去世,时年六十二。葬在故里江集村东北约六公里处(今民权县李堂乡岳庄村西),梁武帝为他素服举哀,谥曰宪伯。 《梁书》、《南史》有传。

文学作品

江淹的作品,据《自序传》说有十卷,这是江淹在齐代时的记录。 据《梁书·江淹传》的记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可知他后来又有新的作品,自己辑录为前后两集。《隋书·经籍志》记载:“《江淹集》九卷,《江淹后集》十卷。”《旧唐书》记载是“《江淹前集》十卷,《江淹后集》十卷”。唐朝之后,大多记载为十卷。明人胡之骥著有《江文通集汇注》。据《梁书》本传,他还著有《齐史·十志》,今佚。

猜你喜欢

  • 陈人杰

    陈人杰(1218-1243),一作陈经国,字刚父,号龟峰,长乐(今福建福州)南宋词人,同时也是宋代词坛上最短命的词人,享年仅26岁。他现存词作31首,全用《沁园春》调,这是两宋词史上罕见的用调方式。

  •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 钟廷瑛

    钟廷瑛,字退轩,历城人。举人,官黟县知县。有《退轩诗钞》。

  • 宋徵舆

    宋徵舆(公元1618年—1667年)字直方,一字辕文,江苏华亭人。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六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六年,年五十岁。顺治四年(公元一六四七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有《林屋文稿》十六卷,诗稿十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 大须

    [清]僧。字芥航,一作芥舟,号六不(一作不须,又作不不)头陀。了禅弟子。江苏盐城蔡氏子。家贫,披薙于吴门三元宫,后到宝华山,晚年居焦山。彭玉麟(一八一六―一八九0)与订方外交,工诗善画,画兰竹颇佳。《清朝书画家笔录》

  • 林披

    林披(公元733-802年)字茂则、茂彦,号师道,唐高平太守林万宠之次子,莆田县人。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经擢第,为将乐令、迁漳州刺史、澧州(今湖南澧县)司马、康州(今广东德庆)刺史,贬临汀郡(今福建长汀)曹椽,改临江(今四川忠县)令。后授临汀别驾知州事,汀俗尚鬼,作《无鬼论》以晓喻民众。官终检校太子兼苏州(今江苏苏州市)别驾,赐紫金鱼袋、上柱国。卒后赠睦州(今浙江建德)刺史,传说林披有九子,皆官至州刺史,世号“九牧林家”。

  • 方婉仪

    方婉仪(1732~1779)一作畹仪,字仪子,生于雍正十年六月二十四日,此日据传为荷花生日,方婉仪有“我与荷花同日生”之句,故自号白莲、白莲居士,安徽歙县人。广东布政使方愿瑛孙女,国子学生方宝俭女儿。自幼跟随父亲和姑母方颂玉学习诗画。18岁嫁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为妻。家住扬州城内弥陀寺附近(今扬州市弥陀巷46号,罗聘为其起名“朱草诗林”),婚后育有二子(罗允绍、罗允赞),一女(罗芳淑)。著有《学陆集》、《白莲半格诗》。《学陆集》有婉仪自跋,《白莲半格诗》罗聘序。

  • 汪极

    生卒年不详。字极甫,歙州(今安徽歙县)人,昭宗时进士。《全唐诗》存诗1首。

  • 叶小鸾

    叶小鸾(1616~1632)明末才女。字琼章,一字瑶期,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文学家叶绍袁、沈宜修幼女。貌姣好,工诗,善围棋及琴,又能画,绘山水及落花飞碟,皆有韵致,将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 周辉

    (1126—?)名或作辉。宋泰州海陵人,侨寓钱塘,字昭礼。周邦子。嗜学工文,隐居不仕,当世名公卿多折节下之。藏书万卷,父子自相师友。孝宗淳熙三年,曾随信使至金国。有《清波杂志》、《北辕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