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蒋春霖生平

蒋春霖生平介绍

蒋春霖(1818~1868)晚清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后居扬州。咸丰中曾官两淮盐大使,遭罢官。一生潦倒,后因情事投水自杀(一说仰药死)。早年工诗,中年一意于词,与纳兰性德、项鸿祚有清代三大词人之称,所作《水云楼词》以身遭咸丰间兵事,特多感伤之音,诗作传世仅数十首,称《水云楼賸稿》。>>查看蒋春霖的诗词古文

文学创作

  蒋春霖早岁工诗,风格近李商隐。中年,将诗稿悉行焚毁,专力填词。据说他由于喜好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项鸿祚的《忆云词》,因自署水云楼,并用以名其词集,这个说法因为没有蒋春霖留下的文献证据,受到一些研究者怀疑。他重视词的内容和作用,认为:“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偎薄破碎,失风雅之旨。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深怨慕之意。”(李肇增《水云楼词序》)所作词如〔台城路〕《易州寄高寄泉》、〔卜算子〕“燕子不曾来”等,多抒写仕途坎坷、穷愁潦倒的身世之感,悲恻抑郁。其咏时事之作,如〔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渡江云〕《燕台游踪,阻隔十年,感事怀人,书寄王午桥、李闰生诸友》等,虽被誉为“倚声家老杜”,但内容大都抒写太平军扫荡江南时,士大夫流离之感以及对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的哀叹。

  在艺术上,蒋春霖目无南唐两宋,更不囿于当代浙派和常州派的樊篱。他的词讲究律度,又工造境,注意炼字炼句,在清末颇受称誉。谭献称其“流别甚正,家数颇大,与成容若、项莲生,二百年中,分鼎三足”(《箧中词》卷五)。

  《水云楼词》,蒋春霖生前刻于东台,后收入杜文澜《曼陀罗阁丛书》中。蒋卒后,他的好友于汉卿搜集未刻之词,与宗源翰所藏,合刻《补遗》1卷。缪荃孙也重刻过他的词集。1933年出版的《词学季刊》创刊号,又发表其未刻词9首。总计蒋春霖词今存170余首。诗作今存不及百首,由金武祥刻入《粟香室丛书》,题为《水云楼剩稿》。

生平

  蒋春霖,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生,江阴城内蒋家巷人。蒋春霖从小随任湖北荆门直隶知州的父亲蒋尊典在任所生活。少年蒋春霖颖悟聪敏,资性过人,所作诗赋曾压倒词坛前辈强手,故有“乳虎”之称。蒋春霖性格坦爽,屡试不中,仕途不济。道光二十八年(1848)后曾先后在苏北两淮地区任盐官,署理淮南、东台、富安场盐大使。他一生落拓,早岁为诗,中年以后有大量词作,大多为抒情、忆旧和感伤之作,其中不乏寄托思乡之情。 咸丰七年(1857)后,蒋春霖母亲和爱妻先后亡故,其生活更加潦倒,内心愁闷,只能以填词排忧。咸丰末年,40岁的蒋春霖遭罢官,先后居东台、泰州,生活困苦。时值太平军与清军交战,战乱频传,蒋春霖忧心如焚。期间,他的词对家国的飘摇、人民的流离失所都有极为深沉的描绘。历代词家评说蒋的词婉约多姿,抑郁悲凉,有“词史”之称。和他同时代的词人谭献称颂蒋春霖为“倚声家老杜(甫)”。他与纳兰性德和项鸿祚同被誉为清代词坛“三鼎足”。

  同治七年(1868),蒋春霖离别苏北,准备去浙江衢州投靠友人,路经吴江东门外垂虹桥,面对“环如半月,长若垂虹”的江南第一长桥,感到前程茫茫,伤痛之余竟投水而亡。一代词人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年仅51岁。

  蒋春霖逝世后,邑人缪荃孙、金武祥等人先后收集并刻印了《水云楼词》、《水云楼续词》、《水云楼烬余稿》等词稿共270余首。建国后,山东齐鲁书社又出版了冯其庸的《蒋鹿潭年谱考略·水云楼诗词辑校》一书,为后人研究蒋春霖提供了重要资料。

猜你喜欢

  • 李觏

    李觏(1009—1059),字泰伯,号盱江先生,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改革家,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成为“一时儒宗”。今存《直讲李先生文集》三十七卷,有《外集》三卷附后。为纪念李觏,资溪县建有泰伯公园,塑有李觏雕像,李觏纪念馆正在建设之中。

  • 戴叔伦

    戴叔伦(732—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常州)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

  • 胡用和

    胡用和,词人,祖籍天门山(在浙江奉化县境)。由元入明,其生平不详。

  • 费昶

    南朝梁江夏人。乡里称其才,善为乐府,又作鼓吹曲,梁武帝以为才意新拔,赐绢十匹。

  • 释宝月

    释宝月,南朝萧齐时期诗僧。生卒时间及生平不详。俗姓康,一说姓庾,胡人后裔,善解音律,颇有文名。《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五首。

  • 柳庄

     河东解人,字思敬。柳靖弟。博览典籍,兼善辞令,有经世之才。初仕于后梁,为萧参军。累迁至鸿胪卿,曾劝萧岿依北周,得安保一隅。及文帝受禅,庄数入朝,帝深加慰勉。梁国废,授开府仪同三司,除给事黄门侍郎。庄明习旧典,雅达政事,凡所驳正,帝莫不称善。后为饶州刺史,有能名。卒于官。

  • 李璮

    李璮(?~1262),中国金末山东军阀李全之子(一说养子),小字松寿。1227年李全降蒙古,被任为山东淮南楚州行省(又称益都行省)。1231年李全死,不久李璮袭为益都行省,拥军自重。1259年,李璮加速准备反叛蒙古,一面进犯南宋,取海州等4城,一面积极加固益都城防,储存粮草,截留盐课。1262年在在进攻济南时,应者寥寥,军心离散。七月,城破被俘,史天泽将其处死。

  • 孙辙

    (1262—1334)临川人,字履常。学行纯笃,善为文,事母孝。宪司屡辟,皆不就。家居教授,一以孝弟忠信为本,闻者油然感悟。郡中有声者皆出其门。士子至郡者必来见,长吏之贤者必造访。

  • 杨侃

    杨侃(488-531年),字士业,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南北朝时北魏大臣,侍中杨播之子。颇爱琴书,尤好计画,袭爵华阴伯。机敏有才干,扬州刺史长孙稚请为录事参军。从平萧宝夤叛乱有功,除冠军将军、东雍州刺史,转岐州刺史。历任度支尚书、给事黄门侍郎,官至卫将军、金紫光禄大夫、侍中,封济北郡公,助力孝庄帝斩杀尔朱荣。普泰元年,为尔朱天光害于长安,时年四十四。太昌年间,赠使持节、都督秦夏二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归葬华阴祖茔。

  • 胡奎

    元明间浙江海宁人,字虚白,号斗南老人。明初以儒征,官宁王府教授。有《斗南老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