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白胤谦生平

白胤谦生平介绍

白胤谦(1605年—1673年),字子益,号东谷,山西省阳城县人,明朝进士、清朝政治人物。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登进士,改庶吉士。入清后历任高官,康熙二年(1663年)致仕,康熙二年(1663年)五十九岁,染微疾,便遽求致仕。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年六十九岁。>>查看白胤谦的诗词古文

人物生平

天启七年(1627年),白胤谦中举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授内秘书院检讨,历侍读学士。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改内翰林秘书院检讨,次年任顺天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顺治五年,任内翰林弘文院侍读。次年,任内翰林弘文院侍读学士。顺治十二年,任内翰林秘书院侍读学士、内翰林国史院学士、武会主考官、武殿试读卷官。顺治十三年(1656年)六月,擢升吏部侍郎,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升刑部尚书。顺治皇帝亲政之后,为加强皇权,注重刑法,颁布《大清律》;但惩奸除恶,惯用重典,常常不以法律而加重治罪。白胤谦独认为:“开国规模,宜崇宏大,务以宽平佐圣治。”所以他凡事都小心谨慎,无论在公堂或是在私宅,律令之书未尝离手,大小案件都依法处置,不敢有丝毫失当。就在白胤谦升任刑部尚书不久,南北科场案发。北闱顺天乡试同考官李振邺、张我朴因受贿将考生王树德、陆庆曾等录取,被判处死刑立斩,没收家产,父母兄弟流放尚阳堡。南闱江南乡试虽然舆论大哗,但未确指行贿受贿人具体姓名。白胤谦认为案情尚未查实,人命关天,恐怕冤枉了无辜,有待进一步认真推究,方可决断。这时江南举子编撰了《万金记传奇》杂剧,揭露正副主考方猷、钱开宗受贿丑闻。传入禁中,顺治帝大怒,未经过法律程序,便下旨将方、钱二人处斩,家产妻子入官;其它考官及监场官十八人,除一人病死狱中外,均处死刑。白胤谦也因未能及时结案,受到降一级处分。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苏松巡按王秉衡因贪赃罪被判处死刑,顺治帝下旨将其妻子儿女入官为奴。白胤谦认为根据《大清律》,此罪不应涉及妻子儿女,于是同三法司官员共议,免除了其妻子儿女之罪。顺治皇帝召白胤谦等官员廷对,厉声诘问再三,白胤谦皆援引律例正色以对,只自引罪,但仍坚持要依法裁处。此时,天威严重,廷臣被皇帝诘问者皆惶恐失措,不知所云,而白胤谦则从容不迫,据理侃侃而言,终于使顺治帝不得不服从于法律。但顺治帝年轻气盛,心中不悦,下旨将白胤谦降三级调用,补太常少卿。白胤谦认真考订祀典,议定雅乐,不以进退为意。不久升通政使,他又为冤民叩阍之事向皇帝力争,没有因为前事之故而少为退却。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国家有许多大事要定夺,他多次奋颜谏议,必有利于国家人民而后已。康熙二年(1663年)五十九岁,染微疾,便遽求致仕。康熙十二年(1673年)卒,年六十九岁。

文学成就

白胤谦又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十四岁便开始作诗,少时所作不下数千百首,长益精进。一生好学不倦,以著书立言为千古事,“海内之文人后学,莫不以北斗仰之”⑶。白胤谦论诗,主张“神韵为上而格调次之”。在康熙年间王士禛“神韵说”理论还没有形成之前,他就强调“神韵为上”的观点,于清初诗歌理论的探索有开先河之功。其诗文著作有《澹宕斋集》《雪帆草》等,后精选诗文,辑为《东谷集》三十四卷;致仕后乡居诗文辑为《归庸斋集》四卷、《桑榆集》三卷。白胤谦与吴伟业、王铎、宋琬等人相交游,继承发扬了杜甫、白居易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以质朴无华而著称。如《湖南纪行五百字》,写出了湖南兵燹之后,到处可见“村屋尽毁余,蒿莱殖禽兽”的穷荒景象,表现了他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和对太平美好生活的希冀。《役夫谣》写京畿一带人民的生活:“休言民力壮,民实备苦辛。有田被圈界,租税犹在身。荷锄入圈庄,慵作办岁缗。见充河堤卒,舍命赴洪津。”深刻揭露了清初满洲贵族圈地给老百姓带来的种种灾难,令人不忍卒读。在满洲贵族对汉民族疯狂镇压和蛮横圈地的顺治初期,白胤谦作为汉臣,敢于站出来写诗为民请命,其正义感和勇气不能不让人钦佩有加。《述乱》《渔阳估客行》《俸米叹》《冰车行》等纪实的诗篇,字里行间都可以看到当时民间的疾苦。虽然从整体来看,他作品于时政颂扬多而揭露少,但质干精神,不失自然之态,与那些只讲究辞藻华美而空洞无物的庸俗文章自有天壤之别。清儒评价说:“胤谦刻意讲学,故所作直抒胸臆,不以文字求工也。⑷”邓之诚先生谓其文“虽无文采,而不失雅正。明季乱历,清初掌故,皆探讨,是亦足以传矣”。

猜你喜欢

  • 施士洁

    施士洁(1856—1922),字沄舫,讳应嘉,号耐公,晚署定惠老人。施士洁是施琼芳的次子;二祖父施菁华,由福建省泉州市晋江西岑村“移居台南”。施士洁生于清咸丰五年乙卯(1856年)。六岁能属对,有触类旁通之妙。所以未冠之时,便举秀才。光绪元年乙亥(1875年),他二十一岁,赴省参加秋试,中了举人;翌年,二十二岁,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上京都参加春试,中了三甲进士,钦点内阁中书。因为他无意仕途经济,不久使辞官回归。

  • 张纯

    (?—56)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伯仁。张安世之后。少袭侯爵,西汉末为侍中。王莽时官至列卿。光武帝更封武始侯。纯明习旧典,东汉初制礼,辄咨访之,多所正定。累迁大司空,慕曹参,务于无为。建武二十四年穿阳渠,引洛水为漕,百姓得其利。卒谥节。

  • 襄阳妓

    襄阳妓,太祖建隆朝人(《能改斋漫录》卷一一)。

  • 司马懿

    (179—251)三国魏河内温人,字仲达。出身士族。东汉末曹操为丞相,辟为文学掾,迁黄门侍郎,转主簿。从讨张鲁、孙权。每与大谋,辄有奇策。曹丕为太子时,任太子中庶子,得信重。曹丕即帝位,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魏明帝即位,改封舞阳侯,任大将军,镇宛,平孟达之叛,三次率军与蜀诸葛亮对抗。齐王曹芳即位,与曹爽同受遗诏辅政,迁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嘉平元年,乘爽从帝谒高平陵之际,杀之,为丞相,专擅朝政。死后,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专权。孙司马炎代魏称帝,建晋朝,追尊为宣帝。

  • 陈叔绍

    陈叔绍(1406~1458年),陈叔刚胞弟,名振,号毅斋,以字行,精《春秋》学,明正统十五年(1450年)进士,任御史,正直敢言。景泰初(1450年),朝局变动,御史台有所建白弹击,皆叔绍为之倡。后升湖广按察副使,与刑部郎中许振雷审录冤案,多所平反。卒于任上。生平清廉,死时囊无余资,由同僚经办归葬故里。

  • 徐元杰

    徐元杰(1196-1246),字仁伯,号梅野,上饶县八都黄塘人,自幼聪慧,才思敏捷。早从朱熹门人陈文蔚学,后师事真德秀。官至工部侍郎,谥忠愍。有文集二十五卷,景定三年(1262)由其子直谅刊于兴化,已佚。清四车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楳埜集》十二卷。事见本集卷首赵汝腾序、卷末徐直谅跋,《宋史》卷四二四有传。师学朱熹。南宋绍定五年进士,累官至大堂寺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擢中书舍人。著有《梅野集》十二卷,传于世。

  • 孙铎

    (?—1215)恩州历亭人,字振之。世宗大定十三年进士。调海州军事判官。章宗即位,除同知登闻检院事,诏刊定旧律。累迁户部尚书,以交钞贬值,主张许用以纳税。卫绍王时迁尚书左丞。南迁后致仕。

  • 徐坚

    徐坚(660年-729年),字元固,浙江长兴人。以文行于世,唐玄宗朝重臣。少举进士,累授太学。初官为参军,多次升迁,深得玄宗信任,奉敕修撰《则天实录》、《初学记》等书籍。历官至太子左庶子、秘书监、左散骑常侍、崇文馆学士、集贤院学士。与刘知几等同修《三教珠英》、《则天实录》。卒,赠太子少保,谥曰文。著有《大隐传》、辑有《初学记》传于世。坚与父齐聃俱以词学著闻。坚长姑徐惠为太宗充容,次姑为高宗婕妤,并有文藻。议者以为“方之汉世班氏”。

  • 周去非

    温州永嘉人,字直夫。周行己族孙。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从学于张栻。历试桂林尉、州学教授等。孝宗淳熙五年,著《岭外代答》,记岭外制度方物等颇详。仕至绍兴府通判。

  • 庄梦说

    庄梦说,泉州(今属福建)人。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为仙游尉。事见清乾隆《晋江县志》卷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