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濬
杜濬(1611~1687)清初诗人。原名诏先,字于皇,号茶村,又号西止,晚号半翁。黄冈(今属湖北)人。明崇祯时太学生。明亡后,不出仕,避乱流转于南京、扬州,居南京达四十年,刻意为诗,诗多寓兴亡之感。著有《变雅堂集》。
- 智生
智生(1635-1653),清代初年浙江仁和女僧。俗姓黄,名埃,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为同县士人陆钫聘室,未婚而寡,遂出家。她姿容端丽,性情敏慧,能诗歌小令,雅爱琴书。从伯父学诗,时有隽句。好读书,勤记录,手书成帙。年十九,病至沉,淡然安慰父母,含笑而逝。有《金刚经注解》及诗文若干卷。
- 徐爰
(394—475)南朝宋琅邪开阳人,字长玉。本名瑗。初为晋琅邪王大司马府中典军。东晋末,从刘裕北伐,为刘裕所知,以能得人主微旨,入宋,历事六主,参掌机要。明帝泰始三年,以爰素不亲己,斥为奸佞,诏徙交州。明帝死,还京都,位终中散大夫。有史才,孝武帝时曾领著作郎,奉命续撰何承天草创之宋史,多为沈约《宋书》所本。
- 刘著
刘著(约公元1140年前后在世)字鹏南,舒州皖城(今安徽潜山)人。生卒年均不详,北宋宣、政年间(1111~1125)登进士第。入金任居州县甚久。年六十余,始入翰林,充修撰。后出守武遂,终于忻州刺史。皖有玉照乡,既老,号玉照老人,以示不忘其本。著善诗,与吴激常相酬答。《金史》无传,事见《中州集》卷二。词存一首。
- 昙伦
(?—626)隋唐时僧。汴州浚仪人。俗姓孙。年十三出家。受戒后,不读经礼佛,唯闭房不出,行住坐卧唯以念心为志。隋文帝仁寿二年,召住京师大庆严寺。卒年八十余。其参禅之偈,六祖慧能曾称之。
- 周暕
周暕,字伯阳,号方山,泰州(今属江苏)人。宋亡,流寓秀水、钱塘、吴郡等地(《养蒙文集》卷二《送周方山序》)。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一二八七)执教馀姚(《桐江续集》卷一三《送周君暕之馀姚讲授》)。武宗至大三年(一三一○)为白珽《湛渊静语》作序(《湛渊静语序》)。月泉吟社第十九名,署名识字耕夫。事见《月泉吟社诗》。今录诗六首。
- 李清臣
[公元一0三二年至一一0二年]字邦直,魏人。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卒于徽宗崇宁元年,年七十一岁。七岁知读书,日诵数千言。稍能为文,因佛寺火,作浮图火解,兄警奇之。韩琦闻其名,妻以侄女。举进士,调邢州司户参军。应材识兼茂科,欧阳修壮其文,以比苏轼。治平二年,(公元一0六五年)试阁策入等,授书郎签书。神宗召为两朝史编修官,起居注,进知制诰。哲宗朝,范纯仁去位,独专中书,复青苗、免役诸法。计激帝怒,罢苏辙官。徽宗立,为门下侍郎。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卒。清臣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居官奉法,毋敢挠以私。清臣所为文,简重宏放,自成一家。
- 马定国
茌平人,字子卿。刘豫阜昌初,累官翰林学士。尝考《石鼓》为宇文周时所造。
- 李渔
李渔(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兰溪夏李村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一生著述丰富,著有《笠翁十种曲》(含《风筝误》)、《无声戏》(又名《连城璧》)、《十二楼》、《闲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改定《金瓶梅》,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 李从善
李从善(940~987年)南唐宗室大臣,字子师,陇西成纪人,元宗李璟第七子,母凌氏吴国太夫人,李后主之弟。南唐时,封为郑王,累迁太尉、中书令。开宝四年春,奉方物来朝贡宋太祖,授泰宁军节度、兖海沂等州观察等使。赵匡胤特意带着他来到挂画的殿中,见到林仁肇画像,归国后禀告李煜,使其猜忌疑林仁肇有二心,并用毒酒鸩杀之。南唐灭亡后,归顺宋朝,降封南楚国公,改右神武大将军。雍熙初,再迁右千牛卫上将军,出为通许监军。四年,卒,年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