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李义府生平

李义府生平介绍

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朝宰相。李义府早年以荐举入仕,历任门下典仪、监察御史、太子舍人、中书舍人。他出身微贱,虽官居宰相仍不得入士流,因此奏请重修《氏族志》,主张不论门第,凡得五品官以上者皆入士流。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因请术士望气,被长流巂州。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大赦天下。李义府因不在被赦之列,忧愤而死。时年53岁。武则天即位后,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但在睿宗年间被收回。>>查看李义府的诗词古文

生平

早年经历

  李义府早年因祖父担任射洪县丞,迁居永泰(今四川盐亭)。贞观八年(634年),李义府因善写文章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表荐为门下省典仪,后又得到刘洎、马周的举荐,改任监察御史,并随侍晋王李治。

累职拜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他进献《承华箴》,提到“佞谀有类,邪巧多方。

  其萌不绝,其害必彰”,虽是极力逢迎太子,却被认为是耿直坦荡之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病逝,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又命李义府兼修国史,加弘文馆学士。

  永徽六年(655年),李义府得罪宰相长孙无忌,被贬为壁州司马。敕书尚未下达门下省,他便已秘密获知,并与中书舍人王德俭商量对策。王德俭道:“皇帝欲立武昭仪为皇后,但又害怕宰相不同意,所以尚未正式提出。你若能推助此事,定可转祸为福。”李义府遂代替王德俭值夜,趁机叩门上表,请求废黜王皇后,改立武昭仪(即武则天)。唐高宗大喜,召见李义府,并收回贬官敕书,将他留居原职。

  同年十月,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不久,李义府被拜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男。他与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相互援引,狼狈为奸,贬杀忠臣,使得武则天最终得以窃取权柄。

多行不法

  显庆元年(656年),李义府兼任太子右庶子,进爵广平县侯。当时,洛州女子淳于氏因罪被关入大理寺监狱。李义府听闻淳于氏貌美,便暗中指使大理丞毕正义将她释放,然后纳为妾室。大理寺卿段宝玄据实上奏,唐高宗便命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审理。李义府担心事情败露,竟逼令毕正义在狱中自缢,以断绝实证。唐高宗虽知实情,但却没有追究李义府的罪责。

  后来,侍御史王义方弹劾李义府道:“义府擅杀六品寺丞,理应治罪。”李义府出班辩斥,经王义方三次叱责,这才怏怏退下。唐高宗大怒,认为王义方诋毁大臣、言辞不逊,将他贬为莱州司户。朝后,李义府得意地问道:“王御史妄加弹劾,惭不惭愧?”王义方正色道:“孔子担任鲁国司寇,仅七天便诛杀少正卯。我王义方就任御史已经十六日,却不能诛杀奸邪,确实有愧。”不久,李义府兼任太子左庶子。

  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擢升李义府为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河间郡公,并为他修建宅第。当时,李义府宠冠朝廷,家中子弟都被封为清要官职。他生性贪婪,与妻子、子婿大肆卖官鬻爵,又多引腹心、广结朋党,权势熏天。

  此前,杜正伦担任中书侍郎,而李义府则为门下典仪,后二人一同担任中书令。杜正伦自恃前辈,对李义府非常轻视。显庆三年(658年),杜正伦与中书侍郎李友益谋除李义府,结果事情泄露,被李义府告知皇帝。二人在唐高宗面前争论,各执一词。唐高宗以“大臣不和”为由,贬李义府为普州刺史、杜正伦为横州刺史,并将李友益流放峰州。

  显庆四年(659年),李义府被征召回朝,兼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此前,李义府自称出身赵郡李氏,被给事中李崇德列入族谱。他贬官普州时,李崇德却将他除名,因此怀恨在心。李义府回朝后,命人罗织罪名,将李崇德下狱。李崇德最终在狱中自杀。

  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更改官制,李义府改任司列太常伯、同东西台三品。他奏请皇帝,将祖父改葬到永康陵侧,并征调七县民丁,昼夜不停的运土修坟。满朝王公争相馈赠奠仪,送葬队伍绵延七十里,极尽奢华。同年十一月,唐高宗封皇八子李旭轮(即李旦)为殷王,命李义府兼任殷王府长史。

流放巂州

  龙朔三年(663年),李义府升任右相,仍旧主持铨选。他在皇帝面前谄言自媚,出外则肆意乱法,百官尽皆畏惧,无人敢言其过。唐高宗对此略有所知,告诫他道:“听说你的儿子、女婿多有不法之事,我都为你掩饰,你该对他们多加管教。”李义府勃然变色,问道:“是谁告诉陛下的?”高宗道:“你知道就行,不必问我是怎么知道的。”李义府也不谢罪,扭头便走。唐高宗虽未追究,但也深为不满。

  不久,李义府请术士杜元纪望气。杜元纪道:“您的宅第有冤狱造成的怨气,如果积蓄二千万钱,可以将怨气压制。”李义府深信不疑,更加急切的搜刮钱财,还趁哭吊亡母之时,与杜元纪微服出城。时人都认为李义府在窥测灾异,图谋不轨。这时,李义府又向长孙无忌之孙长孙延索取七百贯,授给他司津监的官职,结果被右金吾仓曹参军杨行颖告发。

  四月,唐高宗将李义府下狱,命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联合御史台、详刑寺(即大理寺)一同审讯,并由司空李勣进行监督。不久,唐高宗下诏,将李义府长期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其子婿也都遭到流放。朝野对此无不称庆,有人甚至写了篇《河间道行军元帅刘祥道破铜山大贼李义府露布》,张贴在交通要道上。

忧愤而死

  乾封元年(666年),唐高宗封禅泰山,大赦天下,但却不许长期流放的罪囚返回。李义府忧愤不已,发病而死,时年五十三岁。至此,担心他再度起复的朝士方才安心。

  上元元年(674年),李义府的妻子、儿女遇赦,得以返回洛阳。如意元年(692年),武则天念及李义府此前的辅助之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后赐实封三百户。景云元年(710年),唐睿宗继位,又将李义府的实封收回。

轶事典故

  李义府表面上随和有礼,与人说话,总是和言悦色,但内心褊狭嫉妒、阴狠残忍。在他位居要职后,凡是对他稍有触犯者,都会遭到陷害。当时人都说他笑中有刀,称他为“李猫”。

家庭成员

儿子

  李津,官至右司议郎,后被流放振州。

  李洽,官至率府长史,后被流放廷州。

  李洋,官至千牛备身,后被流放廷州。

  李湛,曾以左羽林将军之职参与神龙政变,官至左领军卫大将军,封赵国公。

女婿

  柳元贞,官至少府主簿,后被流放廷州。

猜你喜欢

  • 沈如筠

    沈如筠,唐诗人。润州句容人。约生活于武后至玄宗开元时,善诗能文,又著有志怪小说。曾任横阳主簿。与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友善,有《寄天台司马道士》诗。

  • 钱用壬

    钱用壬(生卒年不详)字成夫,安徽省广德人。元末南榜进士,授翰林编修。

  • 杜安世

    杜安世,生卒不详,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寿域,(一作名寿,字安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一载《杜寿域词》一卷,谓“京兆杜安世撰,未详其人,词亦不工”;列于张先后、欧阳修前。黄升《花庵词选》云:字安世,名寿域。有陆贻典校本《杜寿域词》。与《四库总目提要》卷200,谓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慢词作家,亦能自度新曲。《四库总目》传于世。有《寿域词》一卷。

  • 邓文原

    邓文原(公元1258年至1328年),字善之,一字匪石,人称素履先生,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又因绵州古属巴西郡,人称邓文原为“邓巴西”。其父早年避兵入杭,遂迁寓浙江杭州,或称杭州人。历官江浙儒学提举、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事、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监祭酒、翰林侍讲学士,卒谥文肃。其政绩卓著,为一代廉吏,其文章出众,也堪称元初文坛泰斗,《元史》有传。著述有《巴西文集》、《内制集》、《素履斋稿》等。

  • 庄受祺

    江苏阳湖人,字卫生。道光二十年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咸丰十年以病免。喜论兵事。工诗文、善书法。有《枫南山馆遗集》、《维摩室随笔》。

  • 倪岳

    倪岳(1444年—1501年)明代大臣。字舜咨,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祖籍浙江钱塘。倪谦之子。好学能文,通晓经世之务。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授编修。成化中,累迁为礼部右侍郎。弘治中,官礼部尚书,历南京吏、兵二部尚书,还为吏部尚书,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倪岳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著有《青溪漫稿》。

  • 傅汝霖

    傅汝霖(1896—1930),字雨苍、沐波。江津县梁家乡人。一九一四年考入江津中学中6班学习。民国八年“五·四”运动时,与聂荣臻等积极参加江津青年学生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被斥令退学。是年秋,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次年,同冉钧、戴坤忠等赴法。在法国参加中国共产党。回国后在中央红军工作。一九三○年在洪湖之役光荣牺牲。

  •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 李燔

    李燔(1163—1232年),南宋大教育家,他把大半生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高中进士后的42年里,有35年都孜孜拳拳于教育第一线,业绩非凡,李燔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学者云集如潮,把这所当时的成人大学办成全国“书院之首”,他影响着当时众多的书院,有如五四时期的北大“蔡元培”,他被老师朱熹认定为衣钵传人之一,死后被当时的中央政府授予“文定”的谥号(相当于“卓越的教育家、思想家”评价)。

  • 徐珂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南社。曾担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的幕僚,不久离去。1901年在上海担任了《外交报》、《东方杂志》的编辑,1911年,接管《东方杂志》的“杂纂部”。与潘仕成、王晋卿、王辑塘、冒鹤亭等友好。编有《清稗类钞》、《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