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刘细君生平

刘细君生平介绍

刘细君(公元前140-前87),西汉江都王刘建之女,汉武帝刘彻的侄孙女,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细君是一位美貌多才的女子,她能诗善文,并且精通音律,能诗能歌,善弹琵琶。>>查看刘细君的诗词古文

墓葬

  刘细君墓,坐落在新疆伊犁州昭苏县的乌孙山夏特大峡谷谷口。墓地距夏特古城约8公里,西接哈萨克斯坦,北扼奔腾不息的夏特河,南依巍峨挺拔的汗腾格里峰,东临乌孙山。墓高近10米,底部长近40米,是乌孙草原中规模最大的古墓之一。距墓约五六百米处塑有刘细君的立像。

生平

幸免于难

  刘细君的曾祖父是汉景帝刘启,祖父是汉武帝刘彻之兄江都易王刘非,父亲是江都王刘建,史称其为“江都公主”。刘建是个荒淫无道的诸侯王,元狩二年(前121年),企图谋反未成后自杀,刘细君的母亲以同谋罪被斩首。当时,刘细君因年幼而幸免于难。

和亲乌孙

  当时乌孙国分为三部分,都归乌孙国王猎骄靡节制。张骞将汉朝赐给猎骄靡的礼物送交后,对猎骄靡说:“乌孙如能东归故地,汉朝就遣送公主作为昆莫的夫人,两国结为兄弟之国,一同抗拒匈奴,匈奴一定能打败。”但是乌孙远离汉朝,不知汉朝大小,乌孙自己靠近匈奴,服从匈奴已日久,大臣们都不愿东迁。猎骄靡年老,国家分裂,权力不能集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猎骄靡派使者送张骞回长安(今陕西西安),同时献马数十匹作为报谢。使者见汉朝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归国后,乌孙越来越尊重汉朝。
匈奴听说乌孙与汉朝往来,很是生气,要进攻乌孙。汉朝使者经乌孙之南到大宛、月氏的,不绝于路。乌孙很惶恐,就派使者献马给汉朝,并愿娶汉朝公主,两国结为兄弟。汉武帝问群臣的意见,朝议同意。决定必须先纳聘礼,然后遣送公主。乌孙以一千匹马作为聘礼。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给猎骄靡,汉武帝赐给车马和皇室用的器物,还为她配备官吏、宦官、宫女、役者数百人,赠送礼品极为丰盛。猎骄靡以刘细君为右夫人。匈奴也派女子嫁给猎骄靡,猎骄靡以匈奴女为左夫人。
悲伤作歌

  刘细君到乌孙后,自己建造宫室居住,在一年中几次与猎骄靡聚会,喝酒吃饭,还用财物、丝织品等赏给猎骄靡左右的贵人。猎骄靡年老,语言不通,刘细君很是悲伤,自己作歌说:“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王延。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汉武帝听说后很怜悯她,每隔一年就派使者送去帷帐、锦绣等物。

再嫁去世

  猎骄靡年老,想使孙子军须靡娶刘细君。刘细君不同意,上书给汉武帝说明此事,汉武帝回信说:“随从乌孙国风俗,汉朝想要与乌孙联合消灭匈奴。”军须靡就娶了刘细君。猎骄靡去世,军须靡代立为王。刘细君与军须靡生有一女,名叫少夫。太初四年(前101年),只在乌孙生活五年的刘细君去世。刘细君死后,汉朝又派楚王刘戊的孙女刘解忧为公主嫁给军须靡。

人物评价

  刘细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其不卑不亢的性格赢得乌孙国上下的敬重。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到乌孙国,她的付出换来汉朝边疆数十年的稳定和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

家庭成员

父祖

  曾祖父:汉景帝刘启。

  祖父:江都易王刘非。

  父亲:江都王刘建。

丈夫

  第一任:猎骄靡。

  第二任:军须靡,猎骄靡之孙。

女儿

  少夫,与军须靡所生。

猜你喜欢

  • 汪万於

    歙县人,字叔振。宪宗时,为江陵府户曹参军。工诗。

  • 杨郁伯

    一作杨邠伯。生平不详。疑即杨郇伯之误。《全唐诗逸》收其诗2句,录自日本大江维时编《千载佳句》卷上。

  • 班彪

    班彪(3年―54年),字叔皮,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汉代显贵和儒学之家,受家学影响很大。从小好古敏求,与其兄班嗣游学不辍,才名渐显。班彪学博才高,专力从事于史学著述。写成《后传》60余篇,斟酌前史,纠正得失,为后世所重。其子班固修成《汉书》,史料多依班彪,实际上是他修史工作的继续。其女班昭等又补充固所未及完成者。

  • 郑綮

    郑綮(?-899年),字蕴武,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市)人。唐昭宗时期宰相。及第进士,累迁庐州刺史。召为右散骑常侍,改国子祭酒,议者不直,复还常侍,累迁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光化二年,以疾乞骸,拜太子少保致仕,卒于家。

  • 萧绎

    (508—554)即元帝。字世诚,小字七符。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南朝梁武帝第七子。武帝天监十三年,封湘东王。命王僧辩平侯景,即位于江陵。时州郡大半入西魏,人户著籍,不盈三万。承圣三年,西魏军来攻,帝尚于龙光殿讲《老子》,百官戎服以听。魏军至,帝犹赋诗不废。及城陷,为魏人所杀。在位三年,庙号世祖。帝幼盲一目,好读书,工书善画,藏书十四万卷,城破时自行焚毁。所作诗赋轻艳绮靡,与兄纲相仿。著作颇多,原有集,已散佚,今存《金楼子》及《梁元帝集》辑本。

  • 李栖筠

    李栖筠(719年-776年4月16日),字贞一。赵郡赞皇县(今河北赞皇县)人。唐朝中期名臣,中书侍郎李吉甫之父、太尉李德裕之祖父。大历七年(772年),入朝任御史大夫,有“赞皇公”、“李西台”之称。代宗欲拜他为相,但因顾忌元载而止。李栖筠郁愤成疾,于大历十一年(776年)病逝,年五十八。册赠吏部尚书,谥号“文献”,后加赠司徒。有文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

  • 杨显之

    杨显之,元代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生卒生不详,约与关汉卿同时,与关汉卿为莫逆之交,常在一起讨论、推敲作品。杨善于对别人的作品提出中肯的意见,因被誉为"杨补丁"。在元初杂剧作家中,他年辈较长,有威望。散曲作家王元鼎尊他为师叔,他与艺人们来往也较密切,著名演员顺时秀称他为伯父。

  • 祝道桩

    祝道椿,清嘉庆年间(1796~1820)人士。生平不详。

  • 王承邺

    宪宗时宦官。元和元年(806)任浙江东道中护军。与节度使杨于陵同游越州石伞峰,作诗纪行。《会稽掇英总集》卷四收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 苏子卿

    苏武(前140—前60)字子卿,汉族,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中国西汉大臣。武帝时为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释放他回国。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获释回汉。苏武死后,汉宣帝将其列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彰显其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