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诗词古文>令狐楚生平

令狐楚生平介绍

令狐楚(766或768年-837年12月13日),字壳士,自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唐朝宰相、文学家。令狐楚才思俊丽,尤善四六骈文。他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有《漆奁集》一百三十卷,又编有《元和御览诗》。>>查看令狐楚的诗词古文

轶事典故

守兖州
  令狐楚除守兖州,州方旱俭,米价甚高。迓使至,公首问米价几何、州有几仓、仓有几石。屈指独语曰:“旧价若干,诸仓出米若干,定价出粜,则可赈救。”左右窃听,语达郡中,富人竞发所蓄,米价顿平。

  令狐楚镇守衮州时,正值州中大旱,一时米价飞涨。

  令狐楚召来衙吏问道:“现在米价多少?”“衮州有多少仓?”“每仓可存放多少米粮?”然后数着手指自言自语说:“现在米价甚高,如果把州中所有仓库中的米按旧价卖出,就可以对付这次大旱的缺粮了。”

  一旁的随员听到这番话,不久就传遍州内,百姓都知道官府将出售仓米,富商于是争相把所有屯积的米低价卖出,米价迅速跌回合理的价位。

唱和
  令狐楚才思俊丽,能文工诗。“于奏制令尤善,每一篇成,人皆传讽(《新唐书·令狐楚传》)。”时古文家后继乏人,令狐楚遂得以四六文为世所称,“言文章者以冠(刘禹锡《彭阳侯令狐氏先庙碑》)。”其骈文“隶事生动,犹得子山(庾信)遗意”(高步瀛《唐宋文举要》)。李商隐的骈文即其所授。元和十二年(817年),选进《御览诗》。晚年与刘禹锡、白居易唱和较多。

文章
  《旧唐书》载;郑儋暴死,没来得及处理身后事。军中一片混乱眼看就要发生兵变。果然一天子夜,一些将士武装挟持令狐楚要他马上起草遗表。于是在众将士虎视眈眈之下,在白刃环立之中,令狐楚立即起草遗表。再读给大家听后,大家竟感动的痛哭流涕起来,军心大定由此平息了一场灾祸。从此,令狐楚更是名声大震。

与李商隐
  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在唐代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令狐楚是中唐重要的政治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著名的骈文家和诗人,令狐绹则是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父子俩与当时文坛名家都交游甚密。令狐楚骈文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在当时被公认为三绝。

  在父亲去世后,幼年的李商隐陪同母亲回到河南故乡,这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且相当艰苦的环境,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十六岁,他就开始与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将自己的作品散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许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旋涡。

  从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文宗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现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文体的高手,而他宁愿让李商隐帮助完成自己一生的总结。

历史影响

  令狐楚、令狐绹父子在唐代政治和文学方面都是具有很大影响的人物,令狐楚是中唐重要的政治人物,与当时许多重大的政治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著名的骈文家和诗人,令狐绹则是牛党后期的领袖人物,父子俩与当时文坛名家都交游甚密。令狐楚骈文与韩愈的古文、杜甫的诗歌,在当时被公认为三绝。

  在父亲去世后,幼年的李商隐陪同母亲回到河南故乡,这里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而且相当艰苦的环境,没有家庭或家族的影响力帮助他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进入一个社交圈。李商隐凭借才华、人品和性格建立起了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早在十六岁,他就开始与当地的一些知识分子交往,将自己的作品散发给他们阅读,获得了一定的名气——也许就是因此引起了令狐楚的注意。

  认识令狐楚是李商隐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他后来的生活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与此有关。令狐楚帮助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的社会阶层,同时也使他卷入了党争的旋涡。

  从829年(文宗太和三年)令狐楚聘用他作幕僚,到837(文宗开成二年)令狐楚去世,他们一直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李商隐以谦卑诚恳的态度赢得了令狐楚的信任,有一件事可以表现这种信任的程度:令狐楚在病危之际召唤李商隐来到身边,要求他代为撰写遗表——这并非普通的遗书,而是要上呈给皇帝的政治遗言。令狐楚本人就是这种文体的高手,而他宁愿让李商隐帮助完成自己一生的总结。

人物生平

  令狐楚为初唐十八学士令狐德棻之后,五岁就能写文章。唐德宗贞元七年(791年),与状元尹枢同榜进士及第。当时李说、严绶、郑儋相继任河东节度使,都尊重令狐楚的才华和品行,召引他在幕府任职,从掌书记直到判官。德宗爱好文学,每次察看从太原府来的奏章,必然能认出令狐楚的手笔,多次赞美不已。

  唐宪宗时,擢职方员外郎,知制诰。经判度支皇甫镈推荐,令狐楚入朝为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三年(818年)四月,出为华州刺史。十月,皇甫镈升任宰相,授令狐楚为河阳节度使。

  元和十四年(819年)四月,宰相裴度遭到皇甫镈等人排挤,被外调为河东节度使。七月,皇甫镈推荐令狐楚入朝,自朝议郎被授为朝议大夫,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与皇甫镈共同任相,深受其照顾。

  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去世,令狐楚担任山陵使,因亲吏赃污事贬衡州刺史。唐敬宗继位后,又重新提拔他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天平军节度使、吏部尚书,累升至检校尚书右仆射,封彭阳郡公。

  开成元年(835年)三月初三上巳节,文宗在曲江亭宴请百官。令狐楚因为刚刚诛杀宰相等人,不应该赏宴,于是独自称病不前往,受到议论者的称美。令狐楚厌恶宦官擅权,多次上疏请求解职。四月,令狐楚出任检校左仆射、兴元尹,充任山南西道节度使。

  开成二年十一月十二日(837年12月13日),令狐楚在山南西道节度使任上逝世,享年七十二(一作七十)岁。追赠司空,谥号“文”。后因其子令狐綯显贵,累赠太尉。

  令狐楚长于诗,当时他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唱和酬答的作品很多。令狐楚有《漆奁集》130卷流行于世。他自称为“白云孺子”。

  令狐楚政治上一生积极参与牛李党争,属于牛僧孺一党的重要人物。文学上,令狐楚以古文大家闻名,尤善四六骈文,被誉为庾信之后的古文文宗。他在天平军节度使任上举荐李商隐,并传授其骈文技巧,为一时佳话。

猜你喜欢

  • 郑虔

    郑虔(691—759),字趋庭,又字若齐(一字弱齐、若斋),河南荥阳荥泽人,《新唐书》卷二〇二有传。盛唐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又是一位精通天文、地理、博物、兵法、医药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一代通儒,诗圣杜甫称赞他“荥阳冠众儒”、“文传天下口”。郑虔学富五车,精通经史,书画成就卓然一家,传略广泛见诸于《辞海》、《辞源》等辞书,以及历代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书法家等专业性辞典之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 徐淑

    徐淑,东汉女诗人(约公元一四七年前后在世),陇西(今甘肃通渭)人。秦嘉,生卒年不详。字士会。陇西(今属甘肃)人,徐淑丈夫。桓帝时,为郡吏,岁终为郡上计簿使赴洛阳,被任为黄门郎。后病死于津乡亭。徐淑有诗集传世。(《补续汉书艺文志》)所作今存《答秦嘉诗》一首及答书二篇。

  • 穆脩

    穆脩(九七九~一○三二),字伯长,郓州汶阳(今山东汶上)人。真宗大中祥符二年(一○○九)赐进士出身,调泰州司理参军,一说海州。又贬池州。后官颍州文学参军,徙蔡州。仁宗明道元年卒,年五十四。曾倡异古文,并从陈抟受易数学,为宋理学之先导。有《河南穆公集》三卷。《宋史》卷四四二有传。穆脩诗,以《四部丛刊》述古堂影宋抄本《河南穆公集》为底本。参校光绪三一年李氏犀轩抄校本、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清盛伯羲藏旧抄本、道光十五年日照许印林抄本、许本过录之张氏石洲藏本、《宋百家诗存》本,有关异文也予出校。

  • 汪斌

    徽州婺源人,字以质。顺帝至正间,尝从汪同起乡兵保乡里。有《云坡樵唱集》。

  • 王庭

    王庭(1079~1171)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民瞻。安福(今属江西)人。政和八年(1118)进士。为衡州茶陵县(今属湖南)丞。弃官隐居卢溪(今属湖南),自号卢溪真逸。绍兴十九年(1149)因诗得祸,被贬。二十五年秦桧死,不久得归。他同情农民,在《寅陂行》中,率直地把老农的话记下来,揭露朝廷兴修农田水利乃“虚名”。他久居农村,有不少清新的作品。不过也有一些诗作模仿黄庭坚格调,承袭他的诗句,缺乏创造。他的文和词在当时也颇有名气。

  • 邹赛贞

    太平府当涂人,号士斋。国子监丞濮某妻。博学能诗,时称“女士”。有《未斋集》。

  • 智舷

    明僧。浙江嘉兴人,字苇如,号秋潭。居秀水金明寺。晚于西郊建黄叶庵,自称黄叶老人。庵有修竹百竿,晨夕手自拂拭。有《黄叶庵诗集》。

  • 刘光祖

    刘光祖[公元一一四二年至一二二二年]字德修,简州阳安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于宋宁宗嘉定十五年,年八十一岁,登进士第。除剑南东川节度推官。

  • 周寿

    周寿,字季老,一字元翁,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敦颐长子。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进士。初任吉州司户,调秀州司录,终司封郎中。事见清光绪《道州志》卷七《周敦颐传》。

  • 王光庭

    生卒年不详。名晙,以字行。雍州咸阳(今陕西咸阳)人。王方庆少子,工书知名,尤善琴棋,官至殿中侍御史、考功员外郎、明威将军。与张说友善。同时尚有一王晙,乃王行果子,别是一人。事迹散见《旧唐书·王方庆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中》、《唐诗纪事》卷一四、《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〇。《全唐诗》存诗2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