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见《石室秘录》。多发生于产后1~3天内。因产后气血未复,盛夏炎热,暑邪乘虚侵袭肌体,阴气卒绝,阳气暴壅,经络不通而致高热,神志不清等症。若热中于里,兼见心烦口渴,大汗面赤,脉洪大,治宜生津止渴,
【介绍】:见王璆条。
见《浙江中药手册》。为牡蛎之别名,详该条。
见《上海常用中草药》。即夏枯草,详该条。
出《灵枢·经脉》。即足少阴肾经。详该条。
【生卒】:1904~1981【介绍】:原名其升。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曾任国史馆医事顾问。抗战期间在故乡设平民医院,并聘名中医驻诊。曾主持中西医医药研究社广州分社,后至香港行医。196
胸中的阳气,亦即上焦阳气。《类证治裁·胸痹》:“胸痹……由胸中阳气不舒,浊阴得以上逆,而阻其宣降。”
经穴别名。出《圣济总录》。即承浆,见该条。
补法之一。补益肾脏的方法。分补肾阴、补肾阳。详各条。
病证名。见梁翰芬《眼科学讲义》。即上胞下垂。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