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经效产宝》:“疗妊娠腹内冷痛,忽胎动。薤白、当归。”水煎服。
病证名。系指舌吐出口外不收。《证治准绳·杂病》:“舌出不收心经热甚及伤寒热毒攻心,及伤寒后不能调摄往往有之。”参见舌纵条。
推拿方法。即提痧。见该条。
病名。见《张氏医通》卷十。指产后肢体发麻,兼有眩晕病症。多因失血过多,气血不能充养周身。或因产后经脉空虚,痰饮瘀阻经络所致。失血过多者,症见手足麻木,或小腹痛,治宜补血益气,方用十全大补汤;痰饮瘀阻者
《证治准绳·幼科》集一方。蜈蚣一个,蝎尾五个,僵蚕七个,瞿麦半钱。为末,每用一字,吹入鼻中,或用薄荷汤调下。治小儿脐风锁口。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方。吴茱萸(汤洗数次)五两,人参三两。为末,每服四大钱,加生姜五片,大枣三枚,水煎去滓,不拘时服。治气呕胸满,不纳食,呕吐涎沫,头痛。
病名。轻粉系水银、白矾、食盐烧炼而成。因内服轻粉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者。《本草纲目》卷九:“若服之过剂,或不得法,则毒气被蒸窜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挛骨痛,
古病名。①水毒病的通称。《诸病源候论·水毒候》:“自三吴已东及南诸山郡山县,有山谷溪源处,有水毒病,春秋辄得。……以其病与射工诊候相似,通呼溪病,其实有异。”②又指无疮的水毒病。《诸病源候论·水毒候》
病名。见《疡医大全》。相当于耳源性颅内感染。参见黄耳伤寒条。
病名。见《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因火盛所致的消渴病。消渴病以阳消居多。详消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