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胃中实热之邪炽盛。胃火上炎,则烦渴引饮、口臭口烂、齿痛龈肿。参见胃热条。②温热病热结胃肠,则高热便秘、腹痛,甚则出现神昏谵语、狂躁等症,治宜通腑泄热。
病证名。见《异授眼科》。即目眶岁久赤烂。详该条。
见《审视瑶函》卷五。即复明散第一方作汤剂。治视物异色。见复明散条。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有头疽生于肺俞及肝俞。证治同发背。
见仙拈集条。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一枝黄花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宋代人。著有《混俗颐生录》二卷,已佚。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七:“其形如鸡心。”症见肛周赘皮下垂,大小及形状甚似鸡心,自觉搔痒。治宜五倍子汤薰洗止痒,亦可手术治疗。
古病证名。亸,垂下;曳,拖拉。指因风气而致的肌肉麻痹、肢体纵,不能收摄抬举者。见《圣济总录》卷七。如面瘫、偏枯、某些截瘫或肌肉顽麻病证,多与风气有关。
即浊病。见《杂病源流犀烛·五淋二浊源流》。因浊病有白浊、赤浊之不同,故名。亦称赤白浊。参见赤白浊、浊、便浊、精浊各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