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丹李慕华
【介绍】:
见耶律倍条。
【介绍】:
见耶律倍条。
证名。指脚底皮肤泛现红色的症象。《石室秘录·奇治法》:“人脚板中色红如火,不可落地,又非痰毒,终岁经年不愈。”由于阴虚火聚于脚心不散所致。治宜滋阴清火为主,方用六味地黄丸加甘菊花、玄参、麦冬、沙参、石
病名。出《证治准绳·疡医》卷四。即涌泉疽。见该条。
见《中医杂志》,(12):812,1958。为桃南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系指由阴亏而虚火上灼咽喉,致咽喉疼痛,腐烂色白者。《喉症指南》:“痨证白喉,脉沉细而数,按之无力,由阴虚火燥所致,非时疫白喉证也。其证咽喉痛极,而水米难下,渐至朽烂,形容枯稿,面目憔悴,宜用郑氏
内痔疗法之一。适用于2、3期内痔。操作同单纯结扎法。所不同者是在结扎痔核后,再注射10%明矾液或内痔枯萎液,并压榨该痔核使呈薄片状,术后处理同单纯结扎法。
即手厥阴心包络经。详该条。
经穴名。代号SI17。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位于颈侧,下颌角后方,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布有耳大神经前支,面神经颈支,深层为交感神经链,前为颈外静脉,深层有颈内动、静脉。主治耳鸣,耳聋,咽
【介绍】:明代医家。字嘉德。信州路(今江西上饶)人。以小儿科闻名。著有《痘疹心法》(已佚)、《痘疹金镜录》等书。
病证名。又名伤寒夹惊。《幼幼新书》:“伤寒惊搐即生涎,胃热乘虚遍体斑。颊赤口干脾受热,涎高风盛发狂言。”此证伤寒化热,热极攻冲脾胃,颊赤、口渴、发斑而见惊搐,治宜解利以定惊搐。参伤寒夹惊条。
病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六。即五色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