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发疽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衡疽①。见该条。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三。即衡疽①。见该条。
见《广东中草药》。为蒟酱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暑天发生的热疖。见《医宗金鉴》卷七十四。多为感受暑温湿热,蕴蒸肌肤而成。初起皮损如小豆,根部红晕,继而肿痛,常伴有发热心烦,口苦舌干等症状。治宜清热解毒。内服荆防败毒散加藿香、黄连、石膏。相当于
出《本经逢原》。为蚌泪之别名,详该条。
见《丹溪心法》。即月经过少。详该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咬伤后可引致蜈蚣中毒。详该条。
经外奇穴名。《千金要方》:“喉痹,刺手小指爪纹中,出三大豆许血,逐左右刺,皆须慎酒面毒物。”《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名小指爪纹。定位在手小指背侧,爪甲根部中点处。主治喉痹。点刺出血。
出《本草品汇精要》。为杨梅之别名,详该条。
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桡侧。能退热发汗。治小儿汗不出、热不退、急惊风,口眼歪斜等症。《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一扇门穴,在食、将两指根夹缝中,……掐揉之治小儿汗不出
病证名。见《罗氏会约医镜》卷七:“声喑之症,虽兼五脏,而于心、肝、肾三经为重。又须知其虚实治之,乃为上工。”该书把声喑病因分为:感于风寒,火衰喉痛,喉虚火炎,喉毒溃烂,梅毒喉烂,肺经实火,肝逆,劳瘵,
《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①黄丹四两,诃子(去核)八个,乌贼骨三钱,青盐一两,白蜜一斤。前四味分别为末,将蜜熬数沸去蜡面,下黄丹搅匀,再下余药至紫色取出。次用黄连十两,龙胆草二两,木贼一两,杏仁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