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休息痢

休息痢

病名。指痢疾时止时发,久久不愈者。见《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症因脉治》卷四有外感休息痢内伤休息痢之别。多因治疗失宜,或气血虚弱,脾。肾不足,以致正虚邪恋,湿热积滞伏于肠胃而成。发作时,治宜清热化湿为主。或兼补气血,或兼补脾肾,可选用香连丸驻车丸、倪氏补理煎方等。缓解期,可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四肢不温等症,治宜健运脾胃,补益气血为主,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等方;属肾亏者,四神丸。《类证治裁》以屡发屡止,经久不愈,用诃黎勒散,因固涩太早,积滞未清,用香连丸加茯苓枳实;因饮食失节,用香连丸加楂肉、神曲中气下陷,用补中益气汤;因脏寒虚滑,用大断下丸。《医贯》载有一种休息痢,系寒积大肠,独用一味巴豆炒研腊丸吞服。本病可见于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慢性阿米巴痢疾及局限性肠炎等疾患。参见痢疾条。

猜你喜欢

  • 支饮

    四饮之一。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因饮邪停留于胸膈之间,上迫于肺,肺失肃降所致。主要症状为胸闷短气,咳逆倚息不能平卧,外形如肿,或兼见头晕目眩,面色黧黑,心下痞坚等。治宜温肺化饮平喘为主。方

  • 产后腹胀

    出沈明宗《医征女科附翼金匮》。多因败血阻滞,冲气上攻于脾胃,运化受损;或伤于饮食,损伤脾胃所致。若因败血阻滞者,症见不恶食,或呕多血腥气味,治宜调养气血,佐以消导,方用抵圣汤(半夏、陈皮、赤芍、泽兰、

  • 五风变成内障证

    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即五风变内障。详该条。

  • 孔子枕中散

    见《千金翼方》卷十六。即孔子大圣知枕中方,见该条。

  • 赤龙皮

    ①见《本草纲目》。为松木皮之别名,详该条。②出《肘后方》。为槲皮之别名,详该条。

  • 足大趾

    同大趾。《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足大趾不用。”

  • 陈冶愚

    【介绍】:见陈邦贤条。

  • 太渊

    经穴名,代号LU9。出《灵枢·本输》。别名大泉、太泉、鬼心。属手太阴肺经。俞(土)、原穴。八会穴之脉会。位于掌后腕横纹桡侧端,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和桡神经浅支,及桡

  • 合阳疽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六。系生于腘窝下方合阳穴处之疽。多因湿热邪毒蕴结所致。治宜解表托里除湿清热,内服羌活汤;如已成脓则切开引流,按溃疡治疗。余参见痈、疽各条。

  • 柿子把

    见《中药材手册》。为柿蒂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