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凌奂条。
医论医话类著作。吴大真、王凤岐整理。此书共收集秦氏医学论文38篇,涉及中医基础理论、辨证论治、方药运用及中医工作等多方面内容;其中并包括部分秦氏信函。1983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外科传薪集》方。青皮、石膏、生甘草节、栝蒌、橘络、皂角刺、金银花。水煎服。治乳癌初生者。
【生卒】:十九世纪【介绍】:晚清骨伤科医家。字国兴。清华(今江西婺源)人。精于医治跌打损伤,常有奇验,闻名于一时。《婺源县志》记有其用手术治疗类似泌尿结石及睾丸摘除等手术。并曾进行过骨移植术以治疗粉碎
证名。系指鼻孔色黑如煤。见《疫痧草》卷中。由肺热炽盛、热毒熏灼鼻窍致鼻孔煤黑。症见鼻干、鼻气灼热、鼻翼搧动、鼻孔黑燥、口干欲饮。治宜清热泻火。可选用加减普济消毒饮。若鼻窍出血者,可酌加凉血止血之品。
证名。指患疫喉而鼻翼扇动者。多系疫毒邪火伏肺,肺为邪火灼伤,若症见痧隐喉烂,鼻扇气促,提示病情加重。治宜疏达清肺。宜详审脉证,辨证施治。
①八法之一。是运用有泻下、攻逐、润下的药物以通导大便、消除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的治法。又称泻下、攻下、通里、通下。凡是胃肠实热积滞,燥屎内结,以及体内蓄水、冷积等邪实之证,而正气未虚者,均可使用。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吉祥草之别名,详该条。
渴证之一。指吐、泻之后,津液耗伤所致的口渴症。《圣济总录》卷三十九:“霍乱吐利之人,重亡津液,则脏气不和,上焦热,津液不足,故霍乱而烦渴也。”《症因脉治》又分为外感霍乱烦渴和内伤霍乱烦渴两种。外感霍乱
证候名。多指肺脾气虚。可由肺虚及脾,或由脾虚及肺而致。证见久咳不已,短气乏力,痰多清稀,纳食减少,腹胀便溏,甚则足面浮肿,舌淡苔白,脉虚弱。治宜补脾益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