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分科之一。元代分医学为十三科,杂医科系专门治疗杂病的学科。参见十三科条。
七气之一。《诸病源候论·七气候》:“喜气,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参见七气、九气条。
即脱囊之南方俗称。见该条。
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谓视正直之物呈歪斜状。《审视瑶函》:“此症谓物之正者,而反视为歪斜也。乃内之阴阳偏胜,神光欲散之候,……久而失治,内障成矣。”亦有视斜反为正者,又称视斜反正。参见目妄见、视
【介绍】:元代医生。生平不详,与赵素合撰《订补风科集验方》二十八卷。
病名,见《外科证治全书》卷三。即阴虱疮,详该条。
见清·刘士季《草木便方》。为地笋之别名,详该条。
即胃。《难经·三十五难》:“小肠谓赤肠,大肠谓白肠,胆者谓青肠,胃者谓黄肠,膀胱者谓黑肠。”是以五脏所属的五色,分配五腑而得名。
见《药材资料汇编》。为柿漆之别名,详该条。
十二经别之一。出《灵枢·经别》。即足阳明经别,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