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新修本草》。为栗毛球之别名,详该条。
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五。即胎萎不长。详该条。
病名。出《仙传外科秘方》卷九。即脑疽。见该条。
见《药学学报》12(10):690,1965。为铁棒锤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拾遗》。即泥鳅,详该条。
【介绍】:见姚浚条。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方。麦门冬、芦根、竹茹、陈仓米各一升,生姜四两,白术五两,甘草、茯苓各二两,陈皮、人参、玉竹各三两,蓴心五合。为粗末,水煎,分三次服。治上焦热,腹满不欲食,或食则先吐后泻,肘挛痛
见《贵州卫生》(11):1959。为水田七之别名,详该条。
指病气所在的部位与所表现症状的部位相反,如下元虚衰而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等上部病候。《素问·五常政大论》:“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旁取之。”张志聪注:“气反者,谓上下内外之
隋、唐时期医官职称。其职位仅在太医署令之下,协助太医署令掌管太医署工作,共2人,官阶从八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