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外科启玄》卷七:即气漏、风漏、阴漏、冷漏、痔漏、血漏、瘘漏、痿腮漏的合称。详各条。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1977年版。又名苦豆子草。为豆科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的茎叶。苦,寒,有毒。清热燥湿。治肠炎,细菌性痢疾。煎服:1.5~3克。内服过
元代医官职称。系医学提举司之主要官员,只设1人,始设于1272年(至元九年),官阶从五品。
胆病所生的邪气。《难经·十难》:“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病名。出《灵枢·本脏》。又名阴狐疝气,狐疝风。俗称小肠气。指有物入阴囊,时上时下的病症。多因寒气凝结厥阴肝经所致。《儒门事亲》卷二:“狐疝,其状如瓦,卧则入小腹,行立则出小腹入囊中。狐则昼出穴而溺,夜
男性尿道口。《寓意草》:“其实漏病乃精窍之病。”
指沿经络路线出现的一种感觉传导现象。参见经络感传条。
出《食医心鉴》。即列当,详该条。
【介绍】:见孔以立条。
证名。出《素问·气厥论》。指鼻涕浓稠秽浊,多因肺热或胆热所致,常见于鼻渊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