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双头痔

双头痔

病名。见《疮疡经验全书》卷七。症见肛周皮赘下垂,自觉搔痒。宜驱风止痒,可服秦艽羌活汤,或手术治疗。即赘皮外痔

猜你喜欢

  • 滋阴清化丸

    ①《增补万病回春》卷四方。生地黄(酒洗)、熟地黄(酒浸)、天门冬、麦门冬、茯苓、炒山药、枸杞子、白芍药(酒炒)、黄柏(盐酒炒)、知母(盐水炒)、玄参、炒薏苡仁各一两,五味子七钱,生甘草五钱。为细末,炼

  • 辨疮肿浅深法

    疮肿诊法之一。见《外科精义》卷上。古人认为疮高而软者发于血脉,肿下而坚者发于筋骨,肉皮色不相辨者,发于骨髓。又初生疮之时,便觉壮热恶寒,拘急头痛,精神不宁,烦躁饮冷者,其患疮疽必深。若人虽患疮疽,起居

  • 脉软

    喻脉象的软弱。《灵枢·四时气》:“脉软者,病将下。”

  • 枕瓜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冬瓜之别名,详该条。

  • 定斋居士

    【介绍】:宋代医家。撰有《五痔方》1卷。

  • 草木图会

    书名。12卷。明·王思义撰。约成书于15世纪。本书即《三才图会》内容之一。是以图为主的图解性植物学。共收录植物(草木类,主要是药用植物)531种。每种均先绘原植物图,后记该植物的产地、形状,别名及性味

  • 平补平泻

    ①指先泻后补的补泻方法。《神应经》:“……平补平泻,须先泻后补,谓之先泻邪气,后补真气。”②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的补泻方法。《针灸大成》:“有平补平泻,谓其阴阳而平也。阳下之曰补,阴上之曰泻。但得内外

  • 金丝疮

    病名。出明·张洁《仁术便览》卷四。即红丝疔。见该条。

  • 救荒野谱

    见野菜谱条。

  • 肾阳虚衰

    又称肾阳衰微、命门火衰、下元虚惫、真元下虚。即肾阳虚之严重者。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动则气喘,腰膝痠冷,四肢清冷,腹大胫肿,黎明前泄泻,癃闭或夜尿频数,尺脉沉迟等。治宜温补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