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乙神针

太乙神针

针灸书。1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十八世纪中(清雍正年间)。又称太乙针。原是在药卷灸法的一种形式即雷(神)针的基础上调整了原来的处方而重新命名的,有其一定的疗效和特点。本书简要地介绍了这种疗法。首载太乙神针方,次为用针法人神禁忌、正面及背面穴道图及说明等。由于这种方法简便易行,故流传的各种刊本甚多,其中有不少改编本,增订穴位及歌赋而改易书名者。如《太乙针方》、《太乙神针灸法》、《太乙神针集解》等,内容大致相同。②药艾条之一种。首载于《太乙神针备急灸法合编》。所含药物,各家记载不一。近代处方为艾绒硫黄麝香、乳香、没药丁香松香桂枝雄黄白芷川芎杜仲枳壳皂角独活细辛、穿山甲等。制成后,长20厘米,直径1.7厘米,净重24克。使用时,点燃,用布七层裹之,按于应灸穴位或痛处。针热消失后即另换一支,以灸之局部温热为度。用以治疗风寒湿痹,痿弱无力,以及一般慢性虚寒病症等。

猜你喜欢

  • 凉藤

    见《陆川本草》。为山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 翰林医学

    宋代医官职称。隶属于翰林医官院。官阶从九品。参见翰林医官院条。

  • 表邪

    指在表的邪气。六淫外感,病邪从口鼻或皮毛侵入,出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或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状。参表证条。

  • 糜茸丸

    《普济本事方》卷二方。麋茸(酥炙黄,燎去毛,如无以鹿茸代)、菟丝子(酒浸、晒干,用纸条子同碾取末)各一两,炒大茴香半两。为末,用羊肾二对,酒浸煮烂去膜,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温酒或盐汤

  • 火毒

    ①火热之邪郁而成毒。在各种病证中,尤以外科的疮疡肿毒为多见。②指烫火伤感染。

  • 许维贤

    【介绍】:见许佐廷条。

  • 寓攻于补

    虚实错杂病证的治疗法则之一。①寓,寄托。把攻之目的,寄托于补法。如胎死腹中属于气虚不足的患者,用黄芪120克合开骨散(川芎、当归、血余、龟板)以下死胎。②寓,寄居。在补剂中加入一、二攻邪之药。《温病条

  • 赤脉侵睛

    眼科病证。见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眼科学讲义》。即赤脉传睛。详该条。

  • 亡阳

    ①阳气失亡,以汗出不止为主症。《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张氏医通·杂门》:“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附子理中加黄芪,外用温粉扑之。”参见亡阳症条。②作无阳解。

  • 南吕

    六吕之一。详六吕、六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