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医院译史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元代医官职称。为低级官员,共2人。始设于1322年(至治二年)。
养生学汇编。5卷。清·郑官应辑。刊于1890年。前3卷为国内的养生保健资料,除辑录文史、佛、道诸书养生论述外,合刊了《却病延年动功》、《易筋图说》、《八段锦坐功图》、《真人咏蛰龙法》、《六字延寿诀》、
【介绍】:清代藏医学家。西藏墨竹贡嘎地区人。系直贡学派创始人直贡·曼巴曲扎之弟子。著有《瘟热胆疾五种突发病疗法》、《肠疾奇疗》、《诊疗精义》等多种著作。
病名。出《外科大成》卷二。即甲疽。见该条。
见《福建中草药》。为元宝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大全》卷二十。即乳癖,见该条。
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又名鸡冠丹、茱萸丹。为小儿丹毒之一。多因热毒搏于血气所致。证见皮色红,涩如麻豆粒,状如鸡冠肌理,多从背部漫及全身。治宜升麻膏外敷,或羚羊角煎汤外洗,或羚羊角烧灰调鸡子清
见清·赵其光《本草求原》。为橹罟子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西汉时医生。为淳于意的弟子,当过济北王的侍医。
书名。2卷。明·李中梓撰,刊于1649年。李氏曾撰《伤寒授珠》10卷,后毁于兵火,“遂以授珠(指《伤寒授珠》)删繁去复,简邃选玄,仅得十之二。……颜曰‘括要’,谓括义详而征词简也”(见自序)。本书首列
病名。见《疡医准绳》卷四,又名小腹疽、少腹疽、丹毒痈。为生于腹部脐下气海、关元穴附近的腹皮痈。若高肿红活,疼痛牵背,易溃脓稠者易治;若漫肿坚硬,难溃,溃则脓稀者难治。初起可用艾灸患处七壮,内服仙方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