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广西药用植物名录》。为草石蚕之别名,详该条。
【介绍】:南北朝时北魏医生。清河(今河北省境内)人。善长针灸。
《备急千金要方》卷四方。桃仁、虻虫各一升,朴硝五两,大黄六两。为细末,先用醋慢火熬,加大黄、桃仁、虻虫搅拌,再入朴硝搅拌,为丸,鸡子黄大,在酒中浸一夜,每服一丸,空腹温酒送下。治带下,经闭不通。
见《中国药学大辞典》。即别直参,详人参条。
指以马啣铁为原料制成的针灸针。见《针灸聚英》。
病名。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掖痈、夹肢痈、挟痈、夹痈。多由肝脾二经结热,气滞血凝所致。初起皮色不变,漫肿无头,日久方疼,乃生寒热;或初起患处即红肿热痛,身发寒热。初宜服柴胡清肝汤,外敷冲和膏;若脓成
足底。《素问·通评虚实论》:“跖跛寒,风湿之病也。”
病证名,指小儿因心经受病而悸动不安。《活幼心书》:“小儿心悸不常,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候也。”其病多因心经热盛,火热扰动心神所致,《幼幼新书》卷八:“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渴悸烦,夜不安卧
见《本经疏证》。即淡豆豉,详该条。
见《中药材品种论述》。为白附子之药材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