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寿甫
【介绍】:
见张锡纯条。
【介绍】:
见张锡纯条。
解剖部位名称。出《灵枢·忧恚无言》篇。又名小舌、蒂丁、蒂中、喉花、蒂中、帝中、帝钟。为口腔内软腭游离缘之向下突出者,张口作“啊”音即可见。其与咽前柱(舌腭弓)、咽后柱(咽腭弓)及喉核(腭扁桃体)共组成
见鼠疫约编条。
出《太平圣惠方》。为绿豆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见《医学正传》。指汗出异常的症候。一般分自汗、盗汗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六方。余粮石(醋煅)一斤,海金沙(醋炒)、豨莶草(酒炒)、益母草(蜜、酒炒)、百草霜(醋炒)、茵陈(酒炒)、乌龙尾(醋、酒炒)、陈皮、白蔻仁、砂仁(姜汁炒)、松萝茶、木香、
病名。指因水蛭或石蛭的咬伤。见《五十二病方》。又名马蜞啮人、石蛭螫人、蜞蜍著人、马蟥咬伤。多因在水田、池塘、沟渠中逗留或山中行走时被咬伤。蛭之头部或体部可侵入皮肤或肌肉,使伤口流血不止、周围呈水肿性丘
【介绍】:见张琰条。
病证名。《幼幼新书》卷二十引《玉诀》盗汗虚热歌:“盗汗频频气受伤,藏中虚热小便黄;夜间发热无时节,颊赤唇干口有疮。”治当先退热,次调气,后和脏腑。
【生卒】:537~617?【介绍】:隋代医生。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因母疾,览医方,以医术名闻乡里,曾任梁、陈、隋之员外散骑侍郎(较高级的近侍官),隋炀帝每病,即请智藏诊治。年八十卒。
出《摘元方》。为柳花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