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悸

心悸

证名。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俗称心跳。简称悸。或谓心悸之重症称怔忡。指不因惊吓而自心跳不宁的疾患。由气血虚弱、痰饮内停、气郁血瘀等原因所致。因阳虚气弱而心悸者,症见心下空虚,状若惊悸,或先烦而后悸,脉大无力。治宜温阳益气,用小建中汤真武汤等方。因阴血不足,血不养心而心悸者,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脉细,若兼虚火,则五心烦热。治宜养血补心,用四物汤朱砂安神丸等方。因水饮内停,水气凌心而心悸者,兼见胸脘痞满头晕恶心小便短少,苔白,脉弦。治宜通阳化饮,用苓桂术甘汤小半夏汤加减。因痰郁而心悸者,兼见惊惕不宁,突然而作,时作时止,甚则心跳欲厥,脉滑大。治宜涤痰定悸,用温胆汤茯苓饮子、简要济众方等。因气滞血瘀而心悸者,兼见短气喘息,胸闷,胸膺疼痛,舌色紫暗,脉结代。治宜活血理气,用血府逐瘀汤失笑散等方。参见怔忡、虚损怔忡气郁怔忡痰火怔忡阴火怔忡风惊悸等条。

猜你喜欢

  • 传经

    指伤寒六经病的传变,病邪从一经传入另一经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伤寒论大全·辨张仲景伤寒论》:“盖风寒之初中人

  • 热中

    病证名。①指胃火炽盛,善饥能食的病证。《灵枢·五邪》:“邪在脾胃,……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②指多饮多尿的病证。《素问·腹中论》:“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王冰注:“多饮

  • 卢繇(yáo 摇)生

    【介绍】:见卢之颐条。

  • 三焦俞

    经穴名。代号BL2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三焦之背俞穴。位于腰部,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一说“除脊寸半”(《针灸资生经》)。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的外侧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的外

  • 三等

    将全身或面部划分为上、中、下三等。头、腰、足为身之三等;面部三等,以身前发际到印堂为上等,山根至准头为中等,人中至地阁为下等。《灵枢·师传》:“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 中渎之腑

    指三焦。三焦是一身气化和水谷出入的道路,功用如沟渠的疏通,故称。《灵枢·本输》:“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

  • 天心

    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①位于掌心。治惊风、口眼歪斜等。《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掌面诸穴图》:“天心穴,乾入寸许,天吊惊风、口眼歪斜,运之效。”②位于额前中,天庭下方。与其它穴位配伍,可

  • 胎前阴痒

    病证名。见《女科指归》。即妊娠阴痒。详该条。

  • 胃火牙痛

    病证名。指因胃火所致之牙痛。多因阳明痰火内伏,或过啖辛辣炙煿、醇酒厚味,致风火痰毒上攻牙齿而痛。症见龈肿口臭,便秘脉滑,患牙得凉痛减。治宜清热、涤痰、泻火。可选用黄连温胆汤、黄连解毒汤等加减。参见牙痛

  • 红岩七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岩白菜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