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心血瘀阻

心血瘀阻

心血凝滞,脉道瘀塞的病证。多由心气虚心阳虚,血运无力所致。亦可因情绪激动,或劳累受寒,痰浊凝聚等而诱发。症见心悸,心前区刺痛或闷痛,并常牵引至臂内侧,尤以左臂为多见。病轻者痛势不剧,时作时止,重者并有面、唇、指甲青紫,四肢逆冷舌质暗红,或见紫色斑点,脉微细或涩。治疗上,急则救阳通脉,缓则活血化瘀,兼以补气通阳等。

猜你喜欢

  • 吴镕

    【介绍】:宋代医生。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字国器。以儒为业,兼行医,年近百岁耳目聪明,乡人称“不老仙”。

  • 附子八味丸

    见《证治要诀类方》卷四。即肾气丸,见该条。

  • 阴暑

    病名。①《景岳全书》卷十五:“阴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凡人之畏暑贪凉,不避寒气,则或于深堂大厦,或于风地树阴,或以乍热乍寒之时,不谨衣被,以致寒邪袭于肌表,而病为发热头痛,无汗恶寒,身形拘急,肢体痠痛

  • 味补汤

    《不居集》上集卷十方。燕窝、海参、淡火肉、鳗鱼。水煮,或入鲜紫河车一具,同煮极烂,取汁饮用。治虚劳日久,脾胃薄弱者。若遗精,加鱼鳔;泄泻,加莲子肉、山药。

  • 方丞

    东汉时医官职称,为太医监之下属官职,计2名,其职责掌管医方。

  • 茎垂

    阴茎和睾丸的合称。《灵枢·邪客》:“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

  • 上骱手法

    正骨手法。上,是指整复或复位之意;骱,即关节之意。又称复位手法,是运用手的技巧将脱臼之骨复其原位。《伤科补要》卷二:“夫接骨入骱者,所赖其手法也,两手安置其筋骨,仍复于旧位也。”不同部位的脱臼,其手法

  • 腰阳关

    经穴名。代号DU3。原名阳关。出《素问·骨空论》王冰注,近称腰阳关。别名脊阳关,背阳关。属督脉。位于腰部第四、五腰椎棘突之间,约与髂嵴相平处。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和腰动脉后支。主治腰骶痛,月经不调,

  • 久持索然

    脉诊术语。切脉经久按之后,很难摸及;或初按时指下浮大,久按反觉难以捉摸。这种情况,不论新病久病,有热无热,均属正气大虚。

  • 探吐

    吐法之一。使用消毒的工具(如鹅毛、鸭毛),刺激咽喉引起呕吐的方法。用于痰涎阻塞咽喉急症或误食毒物或食滞在胃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