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清·王泰林编撰。刊于1897年。包括《退思集类方歌诀》、《医方证治汇编歌诀》、《增订医方歌诀》、《医方歌括》、《薛氏湿热论歌诀》、《西溪书屋夜话录》。前四种共载方五百余首,以歌诀形式介绍《伤寒
耳鸣的一种。《证治准绳·耳》:“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明医杂著》卷三:“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证见两耳蝉鸣,有时闭塞如聋,胸闷,痰多口苦,二
又称吞酸、醋咽。《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一:“食后噫醋吞酸,皆宿食证,俗谓之咽酸是也。”详吞酸、吐酸条。
即腋窝。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在夜间入睡后,突然惊醒,瞪目起坐,躁动不安,面露恐怖,有时喊叫,一般持续10余分钟,可隔数日或数十日发作一次,治宜安神镇惊。用琥珀抱龙丸。结合针刺内关、大椎等穴。
①营运于脉中的精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中焦,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周身的作用。《灵枢·邪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②温病辨证中的两个阶段或病位。参营气同病
病邪侵入的部位。《素问·调经论》:“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高士宗注:“使病无中其经,庶受邪之所,乃能立虚。立虚者,使邪即去毋容缓也,此微泻兼补之法也。”
指由肾精所裹持的水液。宗精,即肾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素问·至真要大论》)。水液皆宗于肾,故称肾精为宗精。肾精能裹持水液,使在正常情况下不从泪窍而出,故《素问·解精微论》谓:“至
病症名。指风热损肺所致的吐血。《金匮翼·诸血统论》:“风热吐血:风,阳邪也;热,火气也。并入络中,则血溢络外。其证乍寒乍热,咳嗽口干,烦躁者是也。宜以辛凉入血之药治之。”方如《圣惠》荆芥地黄汤、《圣济
病名。指日久不愈的痹症。《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类经》卷十九:“凡虚风之深入者,必内舍于骨解腰脊节凑之间,故欲取深邪远痹者,必为大针以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