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指漏下之血色赤,淋沥不断。参见经漏条。
①指肝。五脏合五行,肝属木,故名。②推拿部位名。见肝经条。
【介绍】:隋代医生。长于针灸。《隋书·经籍志》载有《殷元针经》1卷,已佚。
七情郁证之一。《类证治裁·郁症》:“悲郁脏躁欲泣,甘麦大枣汤。”参见悲、七情郁症、内郁及脏躁等条。
舌淡青紫,而中有黄湿苔。为食伤脾胃,里寒实证之候。如胃脘脐周按之硬痛,或时有矢气,脉沉细者,可用温下法(见《伤寒舌鉴》)。
见叶氏医案存真条
病证名。指血行凝滞所致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血滞腹痛之症,不作胀,不饱满,饮水作呃,遇夜更痛,痛于一处,定而不移,服行气消化之药不应,以热物熨之稍减,此血滞停瘀之症也。”多因七情郁结或饮食不节、
躁证之一。指因热盛而躁急、躁动者。《赤水玄珠·烦躁门》:“阳躁者,烦渴欲饮,愤激躁怒,二便不利。经云: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者是也。”参见躁条。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刺苋菜之别名,详该条。
出《医说》引《锁碎录》。一指月经,二指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