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张氏医通》。指脐周部疼痛。《医学刍言》:“脐中痛不可忍,喜按者,肾气虚寒也。宜通脉四逆加白芍。若脉沉实,口渴,腹满,便闭,是有燥屎,宜承气下之。”亦有因虫积引起者。参见虫积腹痛、当脐痛等条。
【介绍】:见方以智条。
【介绍】:清医家。四川巴县人。公元1722年曾在太医院任职,撰《药性通考》8卷,论415种药物之药性与主治,並附或问以答疑难。另列有医论25则以论杂证及其治方。
经穴名。代号BL3。出《脉经》。别名小竹。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眉毛内侧端直上入前发际0.5寸处;或于神庭与曲差两穴连线之中点取穴(《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布有额神经内侧支和额动、静脉。主治头痛
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可因饮食邪气或七情郁结而致;亦可因体弱气虚不运而引起。随所滞之脏腑经络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胃纳减少,胀满疼痛,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
丛书名。金·刘完素撰。又名《河间全书》。刊于1186年。包括《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各详本条。
《医学入门》卷六方。木香五钱,黄连、生地黄、青皮、银柴胡、鳖甲各一两。为末,入猪肚内缚定,砂锅内煮烂,取出捣丸,梧桐子大,小儿作黍米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治骨蒸疳痨羸瘦,痨痢等症。
指脾热而津液损伤的病机。《素问·痿论》:“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
【介绍】:见张柏条。
病证名。又称伤胃吐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伤胃者,是饮食大饱之后,胃内冷不能消化,则便烦闷强呕吐之,所食之物,与气共上冲踧,因伤损胃口,便吐血色鲜正赤是也。”详伤胃吐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