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②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更相胜负所能出现的病变。《灵枢·论疾诊尺》:“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运气著作,1卷。清·陆懋修(九芝)撰,刊于1866年。世人多谓运气之学义奥难晓,非图不明。故刘温舒《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为29图,张介宾《类经》为48图。陆氏则认为图说愈多,卒业愈难,且有不宜于图而宜于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方。荜茇、肉桂各四斤,炮姜、高良姜各六斤。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送下。治久寒积冷,脏腑虚弱,心腹疼痛,胁肋胀满,泄泻肠鸣,自利自汗,米谷不化,阳气暴衰
噎膈证的一种,与上膈相对。指进食后,过一段时间,食物才吐出。《灵枢·上膈》:“虫为下膈,下膈者,食晬时乃出。”张志聪注:“病在膈上者,食饮入而还出;因于膈下者,食入,晬时乃还。”
见《现代实用中药》。为凤凰衣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又名肥疮、燕口、口角疮。常因脾胃湿热上攻口唇,或先天遗毒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三十:“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手阳明为大肠之经,此二经脉并侠于口,其腑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
《素问·刺禁论》:“七节之旁,中有小心。”历代注家看法不一:①指心包络,马莳注:“自五稚(心俞)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盖心……为大心,而包络……为小心也。”②指命门,吴鹤皋注:“下部
见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为地肤子之别名,详该条。
①《卫生宝鉴》卷十二方。人参、茯苓(去皮)、天南星、薄荷各半两,寒水石、白矾、半夏、姜屑各一两,蛤粉二两,藿香二钱半。为末,水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或温水送下,日三次。功能化痰坠涎,止
【介绍】:唐代医史学家。集唐以前历代医学家一百二十人的传记为《名医传》,共7卷,为我国古代较早的医史人物传记专书。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