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四满。见该条。
骨折固定方法之一。见《疡医准绳》卷六。适用于四肢肌肉丰满处骨折复位后的外固定。正夹一般用杉树皮制成;副夹用竹片制成,均宽约二公分,厚0.2公分,长度视伤处而定。先将正夹疏排患处皮肤上,敷接骨药一层,用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背部,第五胸椎棘突高点处。主治卒病恶风,失欠,肉痹等。艾炷灸3~5壮。
【介绍】:元末明初医家。字以德。江浦(今江苏江浦)人,迁居浙江。从名医朱震亨学医,在浙江一带有声名。著有《全匮方论衍义》、《医学宗旨》、《丹溪药要》等书,后二种已佚。
病证名,瘃即冻疮。《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一卷:“夫小儿脚瘃者,是小儿肉嫩,外风冷中于足掌中涌泉穴也。是儿脚上皮肉间,气血与风邪相感,使肉硬气血不通,阳气不达,致使然也。”
指胸、腹腔内网络于脏腑器官之外的富含油脂的网膜,如大网膜、肠系膜之类,虞搏等认为是三焦的一部分实体,《医学正传》卷一:“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其体有脂膜在腔子之内,包罗乎五脏六腑之外也。”
①指颅盖、肩胛等形如板、无髓腔的骨。《素问·骨空论》:“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②经穴别名。《太平圣惠方》:“扁骨,在肩端上两骨间陷者中。”所指即肩髃穴。《针灸聚英》作肩髃穴别名。详该条。
见《江西中医药》(10):64,1957。为千斤拔之别名,详该条。
治法术语。即从下施治。①病在下部者治下部,或上病下取,或指下法。《素问·五常政大论》:“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②针刺下部穴位治疗下部疾病。如气积在腹中,针足阳明胃经的三里穴和气冲穴。《灵枢·
见《云南中草药》。为蓝布正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