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类要
见医学摘粹条。
见医学摘粹条。
古病名。《世医得效方》卷十:“玉茎硬不痿,精流无歇时,时如针状,捏之则脆,乃为肾满漏疾。韭子、破故纸各一两为末,每服三钱。”
证名。见《医权初编》卷上。即四肢疼痛。详该条。
病名。多由心经火毒上冲致上腭肿起,色红疼痛;或有白膜,饮食吞咽有碍;或身发寒热。《喉舌备要》:“此症发于上腭红肿者多起白膜,黄膜者少,有核用针,无核不刺。”治宜泻火、解毒,清热消肿。可选用玄参、连翘、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狗尾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为棕榈花之别名,详该条。
出《本草经集注》。即柏子仁,详该条。
病名。即趾关节脱臼。见《伤科补要》卷二。因跌扑所伤。局部肿胀、疼痛剧烈,趾骨突向一侧,活动受限。治宜手法复位,内服复元活血汤或七厘散,并用海桐皮汤温洗,配合功能锻炼。
妊娠的别称。《隋书·经籍志》有《六甲贯胎书》,后世有称妊娠为“身怀六甲”者。
经穴名。代号SI5。出《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经(火)穴。位于手腕尺侧缘,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凹陷处。布有尺神经手背支和来自尺动脉的腕背侧动脉。主治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目赤肿痛,齿痛颔肿,癫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一。①指病在上腭。多由心脾有热,或风热过甚,致上腭肿起。形如梅子,外无寒热,内时作烦。《医宗金鉴》卷六十六:“重腭生于口上腭,时觉心烦梅子形。”治宜疏风清热,消肿解毒。可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