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名。共6种,《脉赋、脉诀、真刘三点脉诀》(原题晋·王叔和等撰)、《用药歌诀》(不著撰人)、《药性赋珍珠囊》、《伤寒活人指掌提纲》(元·吴恕撰)、《诸病论》(不著撰人)、《难经》。
药物学著作。4卷。清·黄钰撰。刊于1869年。作者因陈修园《本草经读》一书所辑《本经》的原文词旨简奥,语句参差,难于诵记,乃据此编成对偶谐韵的联句,删去原注,以供初学之用。
见《本草纲目》。为苦参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因胃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胃失和降,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因而导致脾不散精津,水津内阻而成。临床特征为浮肿,小便闭涩。治宜健胃利水。用胃苓汤。
见《本草备要》。为天仙藤之别名,详该条。
阴分有病,不能维系阳气的正常固守功能,出现阴虚阳浮或阴盛格阳等病变。
见《陕西中草药》。为铃兰之别名,详该条。
喻罗网状的络脉。指附着于脾之大络(大包穴)周围的络脉。《灵枢·经脉》:“此脉若罗络之血者,皆取之脾之大络脉也。”
乖戾,不和或失调。阴阳不和或失调是病理变化的基本原理,导致阴阳偏衰偏亢,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常等。参阴阳失调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古称卒上气、卒喘。多由感风感气,或多食多饮而然。治疗须察其所感施治,如用定喘汤加减等。参见卒上气、喘证等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