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修之
【介绍】:
见李惺庵条。
【介绍】:
见李惺庵条。
病名。出《灵枢·寒热病篇》等。又名齿、齿蠹。“龋,朽也,虫啮之齿缺朽也。”(《释名》)多由口腔不洁,致齿牙腐蚀蛀空,或湿热薰蒸手、足阳明二经,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证治准绳·杂病》:
①针刺手法名。出金·窦汉卿《金针赋》。又名苍龙摆尾。其法进针得气后,斜刺向病所,持针勿转,不进不退,然后向左右慢慢摆动针柄,如扶船舵状。一说“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浅部),持针摇而按之”(《针灸问对》
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二。指患疮疡时出现烦躁证者。①若烦躁发热口渴,脉数而实,由热毒内攻所致。宜清热解毒除烦,用内疏黄连汤、金银花散加连翘、山栀等。②若烦热作渴,面红目赤,脉大而虚,系血脱发躁。
检查、治疗痔漏的一种工具。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一。有针及针套两件,用于肛门病的切开或穿刺。类似现代的探针。
脉诊的一种测候方法。全身遍诊法,以头部、上肢、下肢各分天、地、人三部,合为九候;寸口脉法以寸、关、尺三部各分浮、中、沉,合为九候。详三部九候条。
出《医学启源》。为罂粟壳之处方名,详该条。
书名。王筠默编。本书试用以现代药理学的方法整理中药学,所介绍的中药,以过去有药化及药理学研究报告者为限,而对于中医临床常用有效但尚无实验研究的中药则均未列入,故本书虽提供了中药科研方面的某些参考资料,
人体部位名。通“巅”。即头顶部。《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心脉……微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若脉而微,……其耳必鸣,其疾在巅。”
病名。即痔疮和肛瘘的合称。明·方贤《奇效良方》卷五十一:“初生肛边成,不破者曰痔,破溃而出脓血、黄水浸淫淋漓而久不止者曰瘘也。”
【生卒】:1884~1968年【介绍】:现代医家。浙江萧山人。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积有丰富经验,善治内科各种杂病,所拟方剂,有的制成成药,受到患者欢迎。建国前,主张中医吸取西医之长,并创办华北国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