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水针麻醉

水针麻醉

针刺麻醉法之一种。是在水针疗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麻方法。即按针麻要求通过注入注射用水或药液以刺激经络穴位达到镇痛作用而施行各种手术。目前应用于普通外科、五官科、胸外科、神经外科及各种门诊小手术,其中以甲状腺手术、五官科手术、颅脑手术效果较好。临床上各种手术均常规选取安眠2穴,并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选取适当穴位,如甲状腺手术取安眠2天窗合谷(患侧)。麻醉开始时,先在双侧安眠2穴位注射镇静药液(杜冷丁50~100毫克及氯丙嗪12.5~25毫克混合后以注射用水稀释至6毫升)各3毫升,15~30分钟后依次在其它选定的穴位内注入注射用水,一般四肢穴位注射量为3~5毫升,躯干部穴位注射量为5~15毫升,耳穴注射量为0.1~0.2毫升,或在注射用水中加入少量杜冷丁(每10毫升注射用水中加入杜冷丁3~5毫克)。继在切口局部宽约1厘米,长超过切口两端各1厘米的范围内皮内注入注射用水。注射完毕后20~30分钟即可开始手术,如手术时间较长,可追加注射。

猜你喜欢

  • 幼儿积聚

    病证名。《温热经纬·叶香岩三时伏气外感篇》:“幼儿断乳纳食,值夏月脾胃主气,易于肚膨泄泻,足心热,形体日瘦,或烦渴善食,渐成五疳积聚。当审体之强弱,病之新久,有余者疏胃清热;食入,粪色白,或不化,健脾

  • 精气

    同正气,泛指构成和维持生命的精华物质及其功能。《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具体如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

  • 跌打回生散

    即回生第一仙丹,见该条。

  • 膀胱蒸

    二十三蒸之一。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详二十三蒸条。

  • 伤寒集注

    见舒氏伤寒集注条。

  • 半产

    出《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即小产,详该条。

  • 红中双灰干舌

    全舌色红,有两条纵行灰色干燥苔。见于温热病,为内热炽盛,邪结胃腑之象,证见壮热谵语、循衣摸床、神昏撮空等,急用苦寒泄热攻下(见《伤寒舌鉴》)。

  • 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并治法

    见云岐子脉诀条。

  • 痿疮

    病名。出《外科真诠》卷下:“痿疮初起形如粟豆,色红,大如梅李,血不出,脓不生,痛不止,久则延及遍身。由火毒而成,宜参疔疮治法。”

  • 吴贞

    【介绍】:清代医家。字坤安。浙江吴兴人,长于伤寒学,研究诸家之注释,撰《伤寒指掌》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