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病名。①指风在腠理而致汗泄的病症。《素问·风论》:“外在腠理,则为泄风。”《类经·风证》:“泄风者,表不固也。”《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泄风》:“腠理为渗泄之门,风若中之,外不得入,内不得出,风搏汗泄,
受湿邪所伤而发病。分外感湿邪、湿浊内阻肠胃。参湿气条。
见《中药材手册》。为蟾酥之别名,详该条。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山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即目偏视。详该条。
见中国医学入门丛书条。
见《陕西中草药》。为鸡血七之别名,详该条。
药物学著作。18卷。清·郭佩兰撰。刊于1655年。本书内容主要参考《本草纲目》、《本草经疏》等书编成。卷1为十四经经脉图、脏腑图及引经药物、面部望诊图等;卷2杂论三部九候、脉法、经络、运气等;卷3介绍
指行痹、痛痹、著痹三种痹证。《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类证治裁·痹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非偏受一气。其风胜者为
运气学说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按五音建运理论,征代表火运,故不及之火运称为少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