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雄黄之别名,详该条。
骨名。即尾骨。详尾骶骨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即白木耳,详该条。
同肾阴虚。详该条。
病证名。亦名胎前谵语。《张氏医通》卷十:“妊娠谵语,为藏府热极之候,急宜童便时时灌之。不应,用生地黄黄连散清其血中之火,庶胎得安。脉实者,加酒大黄下之,下迟则伤胎也。”
古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是指浅刺皮肤治疗肤表痹症的方法,现在常用的皮肤针刺法,即属此。以其病处浮浅,针刺浅及皮毛,故名。
见《本草纲目》。为闹羊花之别名,详该条。
见仙拈集条。
即胎生青记。详该条。
见《证治准绳·幼科》集六。即吹口丹,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