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APP>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火郁胃脘痛

火郁胃脘痛

病证名。指肝火郁热所致的胃脘痛。见《类证治裁·胃脘痛》。《医醇賸义》卷四:“肝为将军之官,其体阴,其用阳,故为刚脏。一有郁结,气火俱升,上犯胃经,痛连胁肋,加味左金丸主之。”《症因脉治》卷一:“时作时止,痛而汗出者,火也。热而无滞者,清火为急,清胃汤;热而有滞者,消滞为先,栀连保和散。”《类证治裁·胃脘痛》:“火郁致痛,发则连日,脉必弦数,当苦辛泄热,姜汁炒黄连,山栀泻火为君。香附川芎陈皮枳壳开郁为臣,反佐炮姜从治为使。”化肝煎一贯煎亦可随症选用。参见胃脘痛条。

猜你喜欢

  • 腋漏

    病名。指腋窝及手足心、鼠蹊部、阴囊等处汗湿之症。《古今医统》卷七十五:“两腋下并手足心、阴股及囊常如汗湿污衣,名曰腋漏。”用六物汤(干枸杞根、干蔷薇根、生甘草、胡粉、商陆根、滑石)研末,醋调外涂。

  • 茶枯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 腘中

    出《灵枢·热病》。腘窝中央。相当于委中穴的部位。

  • 小指(趾)次指(趾)

    指无名指,即手第四指。《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或指足第四趾,《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入小指(趾)次指(趾)之间。”

  • 同精

    同样都是以保养精气为目的。《灵枢·五乱》:“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 外辅骨

    指腓骨,位于骨之外侧。见《证治准绳·疡医》卷六。

  • 打扑腰痛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即伤损腰痛,详该条。

  • 防风白术牡蛎汤

    《杂病源流犀烛·奇经八脉门》卷十一方。防风、白术、牡蛎粉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或米汤送下,日二至三次。治冲气犯肝,症见头眩汗不出,筋惕肉瞤,腹内拘急,食下动气反剧,身虽有热,卧则欲踡。

  • 胎疾

    又名胎证、胎中病。指婴儿满月以内有病者(元·朱震亨《幼科全书》)。也指小儿周岁以内有病者(《幼科发挥》)。多由胎禀不足,或儿母妊娠时调摄失宜以及胎毒等引起。文献所载胎寒、胎热、胎肥、胎弱、解颅、五软等

  • 肾实热

    指肾经邪热炽盛的病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名曰肾实热也。”又:“病苦痹,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