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廿八。即能近怯远症,详该条。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白头翁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指关节脱臼。见《伤科大成》。因跌扑、扭打所致。局部疼痛、肿胀、明显凸出畸形,活动受限。宜手法拔出捏正以复其位,并予固定。可选服复元活血汤、七厘散、云南白药等,外敷梔乳散;肿消痛减后,以海桐皮汤
病名。见顾伯华《中医外科临床手册》。由钩虫蚴侵入肌肤所致。本病以足踝、趾间、脚底多见,初起脚部有瘙痒感,继之出现散在的红色丘疹及风团,有时可见水泡及脓疱,踝部常有水肿,搔破后可伴发臁疮。治疗外用三黄洗
【介绍】:见姚澜条。
病证名。①悲极气噎,哭不成声音,称失声。②禁不住发出了声音,脱口而出者,也称失声。③即失音,例如《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卷十:“有声音不出之人,服冷剂愈失声。”参见瘖、喉瘖等条。
病名。生于足跟的肿疡。《外科大成》卷二:“土栗,生于足跟之旁,黄肿如琉璃,无脓,由行路崎岖,肭伤筋骨所致。”又名琉璃疽、跟疽、牛茧蚕。因局部长期受压和磨擦,气血阻滞所致。生于足跟部,疮形如枣栗,色黄而
病名。指伤食生痰,久积所致的咳嗽。《万病回春》卷二:“食积嗽者,痰嗽如胶也,……瓜蒌枳实汤加减。”《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食积嗽,伤食生痰,久积发咳也,其脉数硬,必兼胸满噫酸,发热,或稠痰壅
小腿腓肠肌部。俗称小腿肚。《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上腨内。”
骨名。又名锁子骨、缺盆骨、骨。即锁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