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大成
见摘星楼治痘全书条。
见摘星楼治痘全书条。
推拿手法名。为揉法和捏法的综合手法。操作时手掌自然张开,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紧贴于皮肤上,以拇指或掌根作为着力点,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即拇指和掌根作揉的动作,其余四指作捏的动作,边揉捏边向前作螺
病证名。小儿发育迟缓的各种症候的总称。《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小儿五迟之证,多因父母气血虚弱,先天有亏,致儿生下筋骨软弱,行步艰难,齿不速长,坐不能稳,要皆肾气不足之故。”分立迟、行迟、发迟、齿
病证名。即惊风后引起的水肿。《普济方》卷三百八十六:“惊水者,前后重叠受惊,致令心火燥盛,饮水过多,停积于脾,其候四肢肿,身上热,若其脉大者生,小者死。”治宜健脾利水。用五苓散合五皮饮。
经穴别名。即水道穴。《备急千金要方》:“妇人妊子不成,若堕落,腹痛,漏见赤,灸胞门五十壮,在关元左边二寸是也,右边二寸名子户。”其中子户穴,《世医得效方》又名气门。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头眩》。又称湿晕。因感受湿邪所致。症见头重眩晕,鼻塞声重,呕吐痰涎,身体沉重等。治宜散湿化湿为主。可用除湿汤、渗湿汤、芎术除眩汤等方。伤湿头运又有寒湿与湿热之分。详寒湿眩晕、湿热
见《中药材手册》。为干漆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外邪束表,腠理闭塞所致的病症。《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如太阳病,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治宜解表发汗,用麻黄汤等
即膏淋。《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详膏淋条。
【介绍】:东汉时期民间医生。霸陵(今陕西长安县附近)人。亲自入山采药,在长安出售,口不二价,前后达三十余年。因有“韩康卖药,言不二价”的故事。
①《罗氏会约医镜》卷九方。蜜炙黄芪一两,白术三钱,附子二至三钱,干姜(炒黄)一钱半,炙甘草一钱,熟地黄一两,当归身三钱。水煎服。功能益气固脱。治血脱气亦随之而脱,以致昏愦者。方中加人参更佳;若泄泻,去